- 黎韦偲;马纪明;
针对目前塔式太阳能电站定日镜场存在的聚焦目标单一的缺点,改进并提出了多聚焦目标的聚焦优化策略。基于定日镜聚光成像的二维高斯分布模型,通过多目标优化,应用分组优化的序列二次规划算法,得到了定日镜场聚焦策略的帕累托最优解集,提高了聚焦策略的完备性,有效地兼顾了定日镜场聚焦策略中集热效率问题和局部过热问题。文章还讨论了定日镜分组对聚焦策略的影响。
2016年04期 v.34;No.212 475-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1K] [下载次数:8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蔡强;任洪波;邱留良;吴琼;
深入分析影响我国光伏市场发展演变的特征属性,基于不同要素间的因果反馈关系,构建我国光伏市场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基于该模型,对我国2015~2030年光伏市场的发展演变进行预测仿真。同时,针对我国当前所采取的度电补贴政策以及未来可能推广的碳排放权交易等制度进行敏感性分析,从定量层面解明不同政策措施对光伏市场演化的动态调控作用。
2016年04期 v.34;No.212 481-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下载次数:6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丁文龙;朴在林;王慧;
在不同辐照强度和光伏电池温度、有无旁路二极管条件下,利用光伏软件PVsyst对多晶硅光伏电池组件及其单体电池的反向特性进行了研究,对不同旁路二极管数量、局部电池不同阴影率条件下的光伏组件输出特性进行了仿真。基于辐照强度、电池温度、旁路二极管对光伏组件及其电池反向特性的影响,对旁路二极管和局部电池阴影率对光伏组件发电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光伏电池加反向恒定电压时,随辐照强度、电池温度升高,流过电池的电流逐渐升高;当无旁路二极管的光伏组件加反向电压时,随反向电压升高,电流升高缓慢,当带旁路二极管的光伏组件加反向电压时,旁路二极管导通,电流急剧升高;当光伏组件局部电池被遮挡时随旁路二极管数量增加,光伏组件功率损失逐渐减小,当光伏组件无旁路二极管时随光伏组件局部电池阴影率升高,光伏组件输出功率持续下降。
2016年04期 v.34;No.212 488-4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K] [下载次数:5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蔡晓宇;史旺旺;
在串联分布式光伏系统中,若母线电压为固定值,易使分布式最大功率跟踪控制(Distributed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DMPPT)失效,造成功率的损失。通过逆变器可调节母线电压,但调节能力受电网电压的限制。因此,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电路结构,在光伏组件串联侧和逆变器之间添加全局功率优化器(Global Power Optimizer,GPO),构建串联运行总线,消除了逆变器对原母线电压范围的影响。并在此拓扑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变串联运行电压功率优化算法,通过对串联运行电压进行周期性调节,提升了最大功率跟踪控制的性能。仿真结果表明,在光照严重不均的情况下,系统依然快速、稳定的工作在最大功率点处。
2016年04期 v.34;No.212 494-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下载次数: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丁坤;顾鸿烨;陈富东;李元良;茅静;江竞宇;
网络状连接方式(Total-Cross-Tied,TCT)结构光伏阵列在组件表面辐照度轻度不均匀情况下输出稳定性最优,其阵列输出特性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文章以一种基于Matlab/Simulink中S-Function Builder模块建立的光伏组件仿真模型为基础,从组件电流电压变化的角度分析了TCT结构光伏阵列在非均匀辐照下的输出特性曲线,结果表明:TCT结构光伏阵列在不同失配条件下具有不同输出特点,为以后电站的建设规划与运营维护提供了参考依据。
2016年04期 v.34;No.212 500-5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胡林静;于士航;
交错反激拓扑的微型逆变器的原边电感电流分为电感电流连续模式(CCM)、临界模式(BCM)、断续模式(DCM)3种。文章分析微型逆变器的工作原理,研究每种工作模式相对应的控制策略,并且全面计算了微型逆变器所使用的原器件电压电流应力、分析了反激变压器的功率损耗,对比了每种工作模式的优缺点,最后在Matlab软件中建立了300 W的仿真模型,对每种工作模式下的控制策略进行仿真验证,对微型逆变器的设计和工作模式的选择有非常好的参考价值。
2016年04期 v.34;No.212 505-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张敏;潘庭龙;
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D-PMSG)通过双PWM全功率变流器实现和电网的连接,但在其运行过程中,网侧变流器的参数变化会对其控制性能造成影响,精确辨识网侧变流器参数对于提升发电系统控制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网侧变流器在d-q轴的动态方程,构建了网侧变流器的回归模型,设计了网侧变流器电气参数的带收敛因子的多新息遗忘随机梯度辨识算法,实现网侧变流器的电气参数辨识,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2016年04期 v.34;No.212 51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樊艳芳;钟显;段天元;
针对高渗透间歇性能源电网的薄弱节点识别问题,提出基于PV曲线有功负荷裕度和电压变化指标的综合分析方法。首先从有功负荷裕度角度机理分析间歇性能源电网静态电压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有功负荷裕度和电压变化指标识别电网的薄弱节点。以新疆某地区实际电网为例,验证了上述薄弱节点识别方法的有效性,同时通过PV曲线分析给出高渗透间歇性能源电网运行断面极限,对该电网运行提供一定借鉴。
2016年04期 v.34;No.212 518-5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下载次数: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 纪潇;褚金奎;韩冰峰;
近年来旋转式压电发电装置广泛地应用于风能发电领域。为解决旋转式压电发电机工作频带宽较窄的问题,提出一种利用缓冲块增大工作频带宽的风力驱动的新型旋转式压电发电机结构,建立其理论模型并搭建了单悬臂梁测试实验平台。通过对比有无缓冲块时压电悬臂梁输出性能,研究了缓冲块的位置参数对压电发电机输出性能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加入缓冲块能增大压电发电机的工作频带宽,工作频带宽可由无缓冲时的3.23~3.83 r/s增大至1.75~7.80 r/s,且缓冲块与悬臂梁的纵向间距越小频带越宽;最佳匹配电阻可由无缓冲时的350 kΩ减小至1 kΩ。在缓冲块与悬臂梁的横向间距为7 mm、纵向间距为0.8~1.2 mm时发电机的工作频带宽和输出功率较大,为宽频带旋转式压电发电机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2016年04期 v.34;No.212 524-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郭小锋;张伟杰;胡文生;孙千涛;
构建了风力机预弯叶片气动外形和铺层结构的参数化表达模型,采用MATLAB与ANSYS APDL相结合的方法对复合材料预弯叶片进行参数化有限元建模、加载和结构分析,并以某1.5 MW预弯叶片为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基于修正的叶素动量理论和气动载荷参数化分布加载方法,对风力机预弯叶片的静气弹性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预弯叶片的展向变形有助于叶片气动功率的提高,而叶片扭转变形造成风力机实际气动功率的降低,根据叶片的计算扭转变形,在叶片的设计中增大叶片的预扭转角度可避免叶片因弹性扭转变形造成的设计功率偏离。研制了风力机叶片结构性能和静气弹性分析工具(WTBSA),为预弯叶片的多学科优化设计奠定了基础。
2016年04期 v.34;No.212 530-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7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汪泉;余波;王君;孙金风;任军;魏琼;
当前弹性变形对风力机性能的影响是叶片气弹耦合机理研究重点,忽略了气弹变形对翼型气动特性的影响,而风力机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变形后翼型气动性能。基于叶素动量理论及有限元法,采用MATLAB与APDL语言编制气动载荷插值程序,建立复合材料风力机叶片翼段气弹耦合模型。针对某2 MW实际叶片变形较大的叶尖附近翼段,选取厚度相同的3种不同翼型,通过不断迭代收敛研究翼段气弹变形对翼型气动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3种翼型气弹变形对其气动性能均有不同程度影响,而对WT180翼型影响较小。该研究对于设计抗气弹变形的新型翼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2016年04期 v.34;No.212 537-5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 ] - 李录平;颜健;封江;杨波;
根据风力机叶片运行环境特点,开发出基于WiFi无线信号传输的叶片覆冰状态监测系统。在人工环境实验室中,模拟叶片洁净状态和覆冰状态,利用所开发系统对实验叶片的振动模态信号进行检测,从模态振动信号中提取叶片的状态信息,并将检测结果与有线监测系统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该监测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016年04期 v.34;No.212 543-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6K] [下载次数:3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 ] - 庞志锋;孔屹刚;侯明凯;李鹏;
文章建立液压变桨执行机构有限元模型,通过静力学分析得到液压缸与活塞杆的应力分布结果,动力学分析得到液压缸与活塞杆的疲劳载荷谱,将静力学、动力学分析结果及修正后的液压缸及活塞杆材料S-N曲线导入到MSC.Fatigue软件得到风力机液压变桨执行机构疲劳寿命云图。在此基础上,对一台2 MW风力机液压变桨执行机构,对比分析材料及载荷频率改变对液压变桨执行机构疲劳寿命的影响程度,并对液压缸与活塞杆最易受损位置进行了结构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对液压变桨执行机构的设计,尤其在提高液压变桨执行机构甚至风力机整机疲劳寿命方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016年04期 v.34;No.212 550-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0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汪宏伟;
讨论了采用混凝土环梁加固风机基础的可行性,采用有限元方法计算了不同环梁高度情况下风机基础的应力。研究显示,加高混凝土环梁对穿基础环孔钢筋应力和基础环侧壁应力的影响较小;当环梁高度大于500 mm时,基础环下法兰处的混凝土应力集中有所改善。文章的计算结果可为风机基础加固提供参考。
2016年04期 v.34;No.212 558-5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下载次数:3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金标;张静秋;高俊国;舒雄;王文;
建立了方形锂电池瞬态产热模型,将软包锂电池简化为各向异性的叠层式复合材料,确定了模型中的热物性参数和力学参数;使用ANSYS软件,利用顺序热-结构耦合方式,模拟了电池瞬态温度场和热应力场分布。研究结果表明,电池中心区域温度较高,且受压应力,侧边温度较低,且受拉应力;电池各边出现应力集中,且最大Mises应力随放电电流增大而增大,随环境温度升高而减小;最大形变发生在电池高度方向两端,且随放电电流增大和环境温度升高而增大。
2016年04期 v.34;No.212 563-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下载次数:6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崔勇;姬德森;高攀;魏芳芳;杨淼;
文章基于电网无功定价理论和电网稳定约束,结合IEEE14节点的典型接线进行新能源并网的模拟;采用牛顿算法得出新能源并网后导致的有功、无功增量的变化,由此求得各节点的有功、无功成本变化趋势;分析了各电能供应商对改善全网的电压稳定性所付出的无功支撑成本;论证了采用无功定价方法对新能源并网后的无功服务的合理补偿,可起到平衡各方利益的作用,对新能源的就地消纳产生积极的影响。文章可为新能源融入地方电网实现一体化的稳定运营提供市场交易的理论支撑;为制定无功服务定价提供参考;为实现新能源并网后的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奠定基础。
2016年04期 v.34;No.212 568-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1K] [下载次数:3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袁周华;
我国洗浴行业制取热水消耗大量能源,同时大量洗浴废热水又白白排放,造成能源的浪费。文章针对这一现状,从回收利用洗浴废水热能入手,运用热交换系统及双热源热泵热能循环利用系统进行洗浴废水热能的梯度回收利用。目前,该技术已在全国30多所高校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16年04期 v.34;No.212 579-5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吕学勤;王龙田;
针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在启动和负载变化时,输出响应速度较慢和稳定性较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可拓控制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动态特性优化方案。基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动态模型,结合可拓控制参数整定简单、响应快速、稳定性好的特点,以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输入端氢气进气量作为参考控制量,设计了可拓控制器,以提高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响应速度及输出稳定性。将可拓控制与经典PID的控制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燃料电池启动和负载变化过程中,可拓控制在燃料电池输出动态稳定性及克服燃料电池响应滞后等方面均优于PID的控制效果。
2016年04期 v.34;No.212 583-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陈建;陈五花;
利用应力控制流变仪对大豆油、地沟油和花生油生物柴油凝胶的屈服特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显示,当剪切应力逐渐增大时,生物柴油经历了线性粘弹性响应、蠕变及屈服过程。相同实验条件下,3种生物柴油中地沟油生物柴油的屈服应力最大,损耗角最小,固体特征最为明显。分析温度对胶凝生物柴油屈服特性的影响表明,随着测量温度的降低,生物柴油的屈服应力和线性粘弹性范围内的储能模量增大,胶凝结构增强。一定条件下,生物柴油胶凝体系的屈服应力与其线性粘弹性范围内的绝对复数模量呈乘幂关系。
2016年04期 v.34;No.212 588-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朱超;李秀金;陶盈冰;李雪敏;靳晓宇;林均衡;冷静凝;袁海荣;
文章考察了不同接种量对稻草厌氧消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接种量为30 g/L(TS)时,只出现一个产气高峰,且累积产甲烷量达到最大值,为9 025 m L,比其他组提高了13.11%~51.75%;TS和VS去除率均最高,分别为48.53%和59.61%;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去除率分别达到60%和40%。Gompertz方程拟合结果显示,接种量为30 g/L(TS)时,厌氧消化速率最快。
2016年04期 v.34;No.212 593-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付敏;韩立志;梁栋;付晓东;郭婉丽;
针对模辊式生物质压块成型机的成型模孔,通过理论分析和ANSYS仿真,研究了秸秆物料在模孔中的受力变化规律以及模孔参数对压强的影响,并建立了正交异性物料挤压成型的压强数学模型。通过正交试验,验证了模孔参数对压块成型的影响,并确定了玉米秸秆成型的最优参数组合。结果表明:秸秆物料在模孔内所受最大压强随锥角、长径比的增大而增大;物料在模孔中的成型过程可分为压缩、成型、保型3个阶段;在试验范围内,模孔的长径比、锥角、物料含水率及粒度均对秸秆压块的松弛密度影响显著,且影响顺序为长径比>含水率>粒度>锥角;以松弛密度为评价指标时,最优参数组合为长径比6∶1、含水率15%、粒度5 mm、锥角10°。
2016年04期 v.34;No.212 600-6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3K] [下载次数:2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鲁俊祥;郭姝君;常杰;付严;
以Amberlyst-36离子交换树脂为催化剂,通过催化酯化、催化酯化脱水、催化酯化烷基化以及催化酯化烷基化脱水4种不同方案对生物油进行提质。结果显示:脱除水分有利于反应朝有利方向进行,加入2-甲基呋喃烷基化提质更易得到稳定、高沸点的长碳链产物;提质前后,生物油的酸值从41.12 mg Na OH/g降低至5.17mg Na OH/g,水分含量从27.82%降低至2.71%,热值从14.46 MJ/kg升高至32.94 MJ/kg,C元素含量从38.42%增至65.47%,O元素含量从51.19%降至24.33%。GC-MS谱图和机理研究表明,粗生物油中的不稳定组分转化成了稳定的目标产物(酯、醇、醚),它们的相对含量高达82.96%。
2016年04期 v.34;No.212 608-6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毅;张政清;高振强;徐攀;于如军;孙鹏;何芳;
为研究燃烧方式对生物质灰土壤循环特性的影响,分别在锅炉、管式炉(700℃,800℃)、阴燃容器中燃烧制备了玉米秸成型燃料灰(渣),在农村炉灶中燃烧制备了玉米秸灰。实验检测了上述各灰的残碳率、p H值、水溶性、酸溶性、灰中各元素含量及灰中可溶钾含量。结果表明:1炉灶灰和阴燃灰总K含量>9%,水溶K含量>7%;锅炉渣水溶K几乎为零;2炉灶灰和阴燃灰水溶性分别约为17%和13%,高于其它灰;除锅炉渣外,各灰酸溶性均比水溶性高10%以上;3各灰均呈碱性,且p H值差别较小;4炉灶灰残碳率约为24%(固体不完全燃烧损失约7%),其余灰残碳率<5%。因此,从生物质灰土壤循环特性来说,传统炉灶燃烧和阴燃优于高温锅炉燃烧,锅炉燃烧技术在提高生物质灰土壤循环特性方面仍有待改进。
2016年04期 v.34;No.212 615-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 [下载次数: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赵玉中;师晓爽;戴萌;付善飞;许晓晖;郭荣波;
以模拟的城镇生活垃圾为底物,在发酵试验起始阶段向反应体系通入不同浓度氧气(0,5,10,20 m L O2/g VS),探究微氧处理对两相发酵联产氢气甲烷的影响。研究表明,通入5 m L O2/g VS的试验组获得了最高的氢气产量(72.23 m L/g VS),较未处理组提高了45.51%;虽然通入5 m L O2/g VS的试验组也获得了最高的甲烷产量(380.35 m L/g VS),但相比其他试验组并无明显提高。从整体来看,通入5 m L O2/g VS的试验组获得了最高的VS降解率(75.66%)和最高的能量回收率(72.76%),较未处理组分别提高了5.70%和5.33%。试验表明,适量的微氧处理(5 m L O2/g VS)可以提高城镇生活垃圾两相发酵联产氢气甲烷的产能效果。
2016年04期 v.34;No.212 621-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3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徐文勇;李景明;王久臣;董保成;严荣昌;
文章根据收集的2013年全国各省、直辖市沼气发展相关数据,深入分析了我国沼气发展的区域特点,并针对我国沼气的健康发展提出相应建议。研究表明:各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以及地区发展沼气适宜性是导致我国农村沼气发展存在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是导致小型沼气工程发展规模存在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服务体系较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正常运作的沼气工程比例无明显差异,说明我国沼气服务体系不完善,未能发挥应有作用。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通过向经济不发达但适宜发展沼气的地区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培养专业人才队伍,完善服务体系,促进我国沼气事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2016年04期 v.34;No.212 628-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4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正>1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标识类型].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可选项).刘长浥,王伟胜,赵海翔,等.风力发电机[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42-76.
2016年04期 v.34;No.212 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9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尊敬的读者:为提高期刊发行效率,扩大期刊影响,方便读者与编辑部的联系,自2016年起,《可再生能源》杂志将自办发行。《可再生能源》杂志自1983年创刊以来,得到了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领域广大科技工
2016年04期 v.34;No.212 6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6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