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


  • 太阳能空气集热器吸热板结构优化及其数值模拟

    程友良;杨国宁;王月坤;

    文章提出了一种新型抛物线型吸热板结构的太阳能空气集热器,建立其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运用ANSYS数值模拟软件,对不同入口流速和倾角下集热器内空气换热特性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随着流速的增加,3种吸热板集热器瞬时效率逐渐增加;随着倾角的增加,集热器瞬时效率先增加后减小,在倾角30°时最大;对比传统平板和三角波纹吸热板结构,抛物线型空气集热器具有较高的瞬时效率和较小的压损。

    2016年07期 v.34 949-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K]
    [下载次数:5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0 ]
  • 具有宽吸收光谱的有机太阳能电池给体材料的合成

    乔宗华;孙钦军;任静琨;郝玉英;史方;王华;李战锋;

    通过聚合反应制备出一种新型宽吸收谱的四元共轭聚合物给体材料。以苯并二噻吩(BDT)单体作为D单元,以二酮吡咯并[3,4-c]吡咯(DPP)、苯并噻二唑(BT)和具有强吸电子能力的四氟苯(TFB)作为A单元进行聚合。该聚合物具有从300 nm到近红外光区域的宽吸收光谱、良好的热稳定性(403℃)、较窄的光学能带隙(1.52 e V)和较低的最高占据分子轨道能级(-5.21 e V)。将此聚合物与受体材料PC60BM混合制成的活性层应用到体异质结太阳能电池中,在没有加入任何添加剂进行修饰的情况下,电池初步的能量转换效率(PCE)达到1.26%。

    2016年07期 v.34 95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0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线性菲涅尔一次镜场光学效率分析

    徐海卫;郑建涛;许世森;徐越;裴杰;刘明义;曹传钊;李晴;

    对线性菲涅尔太阳能集热一次镜场的光学效率进行了数值计算。用最大采光半角θ、反射镜列数n和镜场填充率μ来描述镜场,计算一次镜场光学效率随光线入射角γ的变化趋势。该算法的计算结果与Trace Pro及Sol Trace的计算结果一致。分析表明:线性菲涅尔一次镜场的光学效率受相邻反射镜列间的遮挡和阴影影响,加大光线入射角,镜场效率明显下降;在无阴影和无遮挡的情况下,随着入射角γ的增加,与光线垂直入射相比,镜场效率按cosγ/2倍率下降。通过计算得到光线垂直入射时,镜场不发生遮挡的临界镜场填充率及其对应的光学效率。研究结果显示:减小最大采光半角能显著增加镜场光学效率;当最大采光半角为45~60°、在正午前后6~8 h,不发生阴影和遮挡的临界镜场填充率一般低于75%;与抛物线槽式聚光器相比,设计良好的线性菲涅尔一次镜场反射镜的阴影和遮挡,使正午前后6~8 h的平均光学效率下降5.0%~8.3%。

    2016年07期 v.34 962-9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5K]
    [下载次数:4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 ]
  • 背面蒸镀铝金属化N型PERT太阳电池退火过程的研究

    徐冠群;梁宗存;

    在N型PERT太阳电池制备过程中,蒸镀铝可作为太阳电池背面的金属电极,但是由于背面激光开膜所引起的氧化层会影响太阳电池的串联电阻(R_s),所以必须在蒸镀铝工序完成后对太阳电池进行退火处理以减少Rs。文章重点研究了以蒸镀铝为背电极的N型PERT太阳电池在不同退火工艺下的性能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退火温度不变,随着退火时间的增加,Rs逐渐降低,填充因子(FF)和短路电流密度(J_(sc))迅速升高,开路电压(V_(oc))则缓慢升高,如果退火时间恰当,R_s会降得很低,V_(oc)也会处于峰值,此时电池效率(E_(ta))最大,最终在退火温度为380℃,且退火时间为40 s时,太阳电池的E_(ta)可达到20.77%。通过研究发现:太阳电池的退火过程可用阿伦尼乌斯公式来表达,通过此方程得出了铝和氧化硅退火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91.89 k J/mol。

    2016年07期 v.34 970-9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严寒地区太阳能-地源热泵与热网互补供暖运行方式研究

    郝红;职佳敏;毛立功;

    文章研究了严寒地区由太阳能-地源热泵与热网组成的互补供暖系统,在串联和并联两种运行方式下的性能情况。文章构建了两种运行方式下互补供暖系统的仿真模型,对该系统各部件进行了选型设计,对系统性能进行了仿真模拟并进行了经济性分析。结果表明:串联运行方式下互补供暖系统中地埋管换热器与土壤之间的最大换热效率比并联运行方式高19.8%,且串联运行方式下二者之间的换热总量要比并联运行方式高出9.44%;两种运行方式下埋管进出口水温均有下降;运行5 a后,并联运行方式下互补供暖系统的运行费用较串联运行方式下互补供暖系统略高,但从系统供暖能效及土壤温度的受扰动情况来看,并联式系统比串联式系统更具优势。

    2016年07期 v.34 976-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1K]
    [下载次数:4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套管式相变蓄热器强化传热研究

    吴学红;翟亚妨;姜文涛;朱有健;赵中友;

    蓄热技术可有效解决热能供给与需求在时间和强度上不匹配的矛盾,提高能源利用率。针对蓄热器换热效率低和蓄热器内部温度分布不均匀等问题,结合套管式和多管式蓄热器的换热特性,开发出高效蓄热换热器。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添加翅片使相变材料融化过程节省时间66.67%;增加翅片长度能够改善相变材料凝固过程中相变"死区"对整体放热时间的影响,使凝固过程节省时间73%。

    2016年07期 v.34 983-9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5K]
    [下载次数:7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太阳能烟囱效应的光伏组件强化散热装置设计与数值模拟研究

    龚恒翔;谢世列;邹政;汪静姝;肖旭;

    为减少高温对光伏组件光电转换效率的不利影响,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太阳能烟囱效应的强化散热装置,可利用太阳能热效应激发气流,提高光伏阵列与周围空气的对流散热效果。利用CFD软件对该散热装置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以掌握太阳辐射强度及环境温度对该散热装置冷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太阳辐照强度为550 W/m~2时,在散热风道内可以形成风速约为1.8 m/s的稳定流场,且在有、无匹配强化散热装置条件下对光伏阵列的温度分布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匹配强化散热装置可使光伏阵列的工作温度进一步降低14℃。

    2016年07期 v.34 990-9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1K]
    [下载次数:3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环境因素对光伏发电量综合回归分析

    沈金荣;惠杰;倪莹;陈星莺;

    对光伏系统发电量的准确预测有利于实现电站效益的最大化,掌握动态环境因素对光伏系统发电量的影响规律是实现准确预测的基础。为探究其影响规律,文章以常州市637 k W光伏阵列为案例,采集2015年第一季度日发电量的记录数据,基于多因子综合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各环境因素对光伏系统发电量的综合影响,具体分析了日类型、环境温度、风力、辐照量、空气质量等因素对发电量的直接影响和间接交叉作用。研究发现,空气质量对该地区光伏系统发电量影响不大,而其它因素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辐射量对光伏系统发电量的影响最为显著。工程实例验证表明,在光伏系统发电量的预测中,充分考虑环境因素的单一和交叉影响,可以进一步提升光伏系统发电量的预测精度。

    2016年07期 v.34 997-10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下载次数:4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基于详细工程模型的光伏发电系统失配效应研究

    邹京希;苏适;曾欣;姚骏;

    针对已有的光伏发电系统建模方法在系统失配效应方面所存在局限性,以传统光伏组件工程模型为基础,考虑实际阵列中单一组件的特有参数、组件间电压和电流约束条件以及光伏发电系统并网用变换器的电气特性,建立适用于全方面分析系统失配效应的光伏发电系统详细工程仿真模型。在Matlab/Simulink中建立光伏发电系统仿真模型,对系统的失配效应进行全面仿真和分析,以充分反映实际系统的失配效应,为最大程度地减小光伏电站失配损失及提高系统运行效率奠定理论基础。

    2016年07期 v.34 1003-10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1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组合载波控制的三相电流型PWM逆变器研究

    黄钰;张代润;段恋鸿;

    传统三相电流型逆变器三值逻辑双极性PWM控制方法逻辑信号转换复杂,开关损耗较大。文章研究了一种组合载波PWM调制策略,能够有效避免同极桥臂信号重叠问题,同时引入短路模式实现对输出电流的直接控制。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三值逻辑PWM调制策略,组合载波PWM调制具有更小的开关损耗,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THD特性,有效降低了滤波器的体积和成本。

    2016年07期 v.34 1011-10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2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一种应用于光伏系统的软开关双向直流变换器

    邵珠雷;

    文章设计了带有源缓冲电路的软开关双向直流变换器,在光伏系统高压侧与低压侧能量交换的过程中,该变换器通过有源缓冲电路实现了其开关管的软开关,很好的解决了开关管寄生二极管的反向恢复问题。根据文章理论试制了一台200 W样机。由实验可知,变换器在boost,buck工作模式下均实现了其开关管的零电压开关,有效减少了变换器的开关损耗。与传统双向直流变换器相比,文章提出的软开关双向直流变换器在较大的负载范围内具有最优效率曲线,表现出良好的性能。

    2016年07期 v.34 1017-1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2K]
    [下载次数: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风速-负荷联合状态的发输电系统可靠性评估研究

    杨苏;袁越;陆丹;吴涵;

    随着风电渗透率的不断增加,准确评估风电场对发输电系统可靠性的影响十分重要。文章基于拉丁超立方抽样法(LHS)和马尔可夫过程(Markov)理论,采用等频率状态划分方式,建立了风速-负荷的马尔可夫多状态转移过程,提出了一种计及风速-负荷自相关性和互相关性的LHS-Markov可靠性评估方法。以IEEE-RBTS测试系统为算例,使用实测风速数据,通过风速-负荷联合状态抽样对其进行模拟,分析了风电场容量对含风电场的发输电系统可靠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对风电场的并网规划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016年07期 v.34 1024-10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基于IO-LCA方法的我国风电产业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

    王悦;郭森;郭权;徐明;

    基于IO-LCA模型,从全生命周期视角对我国风电产业的碳排放进行了研究。介绍了IO-LCA模型的基本原理;构建了风电产业碳排放IO-LCA核算模型;阐述了模型的构建思路及方法和所需数据及来源;对我国风电产业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总量进行了测算,并与火电行业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我国风电产业的全生命周期CO_2排放总量为1 362.37万t,主要来源于电力与热力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加工业、炼焦业、核燃料加工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和邮电通讯业等上游产业部门。与火电行业碳排放相比,我国风电产业全生命周期CO_2减排量为3 982.35万t,减排效果非常显著。文章可为能源规划及政策制定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2016年07期 v.34 1032-10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下载次数:14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多项式插值函数的翼型参数化设计方法

    张明辉;石胜明;常伟;

    为开发性能优良的风力机专用翼型,提出一种借助广义的中弧线函数和对称翼型的型线函数构造翼型表面形状的方法。首先,推导了表征翼型几何特性的多项式插值函数表达式,改变多项式的系数和阶次,可对翼型的几何形状进行调整和优化;然后,为验证新方法精确描述翼型曲线的能力,分析比较了5种典型翼型应用不同阶次插值函数的拟合精度;最后,以s809和NACA63-412为例,对原翼型和多项式拟合翼型的气动特性进行比较,显示出所提出的方法具有良好的几何和气动收敛特性。

    2016年07期 v.34 1040-1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下载次数:2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地面数据模拟计算风能参数的合理性分析

    高健;李正泉;郭乔影;黄敬峰;王秀珍;

    风能参数的真实性直接关系到风电的经济性和开发价值,是近海风能资源利用面临的一大难题。基于双参数Weibull分布,利用浙江省沿海区域6个地面气象站点的实测数据,模拟计算卫星过境时次的风能参数,并将这些结果与按照《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常规24次观测的日平均风速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时次的模拟计算结果精度基本上达到了要求;通过数据融合增加观测时次,其计算结果精度将大大提高,卫星过境前数据的计算结果精度高于过境后的、下午过境卫星的数据计算结果的精度要高于上午的。这对选择不同时次的卫星数据评估近海风能资源具有指导意义。

    2016年07期 v.34 1046-1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MW级风电机组的后机架结构计算及优化

    齐涛;董姝言;苏凤宇;晁贯良;何海建;杨扬;

    以某2 MW风电机组后机架为分析对象,利用ANSYS和FESAFE对后机架的板和焊缝进行极限和疲劳强度计算,计算过程中充分利用了总体模型载荷路径完整和子模型结构细节较多的优点,得到了板和焊缝的极限和疲劳安全系数,并依据安全系数分布对后机架进行了结构优化,优化后的结果表明,后机架的极限和疲劳强度满足设计要求,该方法可为后机架的结构设计和优化提供一种实用的手段。

    2016年07期 v.34 1052-10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 动态来流对风力机性能的影响

    胡丹梅;杨官奎;霍能萌;张建平;

    应用ICEM-CFD建立结构化网格,采用滑移网格的方法对NREL 5MW风力机的气动性能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了不同风况下风力机3个叶片表面的气动载荷分布,得到不同风况下风力机的气动性能。模拟结果表明,垂直风切变风况、阵风风况对叶片表面载荷分布影响较小,风向变化风况对叶片表面载荷分布影响较大;动态来流会使风力机近尾迹涡的位置及结构发生改变;垂直风切变风况下,风机尾迹速度在4D处几乎恢复到主流速度,阵风风况下,尾迹速度在6D处几乎恢复到主流速度,风向变化风况下,尾迹速度在10D处才接近主流速度。

    2016年07期 v.34 1058-1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2K]
    [下载次数:2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基于非线性模型的动力电池容量损耗的预测

    赵美红;刘佳庚;

    为了对动力电池容量损耗进行有效的预测,文章利用R语言通过对动力电池组充放电性能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了放电持续时间、终止电流、开路电压与容量损耗的函数关系。针对动力电池容量损耗问题,提出了基于非线性模型的动力电池容量损耗的预测分析模型,在此基础上绘制了动力电池容量损耗曲线,对电池容量损耗进行了有效的预测,并对动力电池的性能做出评估,提高了动力电池的管理水平。

    2016年07期 v.34 1067-10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秸秆能源化利用的供应模式研究

    霍丽丽;赵立欣;姚宗路;孟海波;

    原料供应是制约秸秆能源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针对秸秆能源化利用中存在原料供应成本高的问题,文章分析了国内外秸秆能源化利用和原料供应方式,提出4种秸秆原料供应模式,并进行优缺点和经济性分析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收集半径小于12 km时(秸秆可收集量小于3.6万t),模式1(田间晾晒后收集—农用车装载—能源利用)经济性最优,适合于年消耗原料小于2.5万t的应用方式;收集半径为12~26 km时(秸秆可收集量为3.6~17万t),模式3(田间移动式打捆—收储点储存—能源利用)经济性最优,适合于原料用量较大的应用方式;为保障原料供应的经济性,收集半径不宜超过26 km;秸秆供应成本中人工成本居首,其次是原料成本,然后是收集和运输燃油动力成本。

    2016年07期 v.34 1072-10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K]
    [下载次数:6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在边际土地上种植能源作物的综合可行性分析——以甘肃榆中为例

    陈瑜琦;陈丰琳;

    文章以目前正在利用文冠果种植建设新兴绿色能源基地的甘肃省榆中县为研究区,在探讨边际土地内涵及范围界定的基础上,基于2014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利用GIS技术对该区域开展文冠果种植的自然适宜性评价,并结合农户调查资料进行能源作物种植的经济可行性分析。结论认为,尽管研究区边际土地总量充足,但受气候、地形等因素影响,适宜文冠果种植的土地面积有限,且在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影响下,文冠果种植收益水平较低,在农民种植决策中缺乏比较优势,政府如要继续推进当地文冠果生物柴油产业发展,应对文冠果种植持续补贴。

    2016年07期 v.34 1079-1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征收碳税对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占比的影响——基于CGE模型的分析

    赵文会;毛璐;王辉;章斌;钟孔露;

    针对征收碳税对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占比的影响,建立了经济-能源-环境CGE模型,该模型在传统CGE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能源经济模块,细分了电力部门和化石能源部门,选择在化石能源的使用环节从价征收碳税,并从实施碳税对可再生能源总产量及能源结构的影响和对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消费占比的影响两个角度,分析了各种能源随着碳税税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从生产侧能源结构变化的角度来看,当碳税收入占GDP的比例由零增加到0.9%时,煤炭总产量明显降低,石油总产量也有所降低,降低幅度小于煤炭,可再生能源和火电的总产量均有明显增加,化石能源的总消耗有所降低,能源结构得到优化;从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来看,当碳税收入占GDP的比例由零增加到0.9%时,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均明显上升,各部门对煤炭的消费量明显降低,煤炭在整个能源结构中的占比也明显下降,石油消费的占比则变化甚微,可再生能源实现在能源结构中的明显渗透;在目前的电力结构和规模技术参数下,火力发电量的消费占比大幅上升,相对于火电消费占比的增幅,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的增幅较小。基于计算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并得出结论:实施碳税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可再生能源占比、促进能源结构优化,而且有利于加速可再生能源替代,完善能源消费模式。

    2016年07期 v.34 1086-10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K]
    [下载次数:6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乙醇耐受性提高的酿酒酵母基因工程菌株的构建

    秦艳;申乃坤;王青艳;谢能中;朱绮霞;竺利波;

    将酿酒酵母转录激活因子Msn4基因置于组成型强启动子PGK下,构建重组整合表达质粒YPKRMsn4,r DNA介导整合到受体菌酵母工业菌株Y49的染色体中,筛选得到酿酒酵母菌YM-27。该菌过量表达酿酒酵母转录激活因子Msn4基因,乙醇耐受性有较大提高。构建的酿酒酵母工程菌运用在木薯乙醇工业生产中,可克服浓醪发酵中后期酵母菌受高浓度乙醇抑制而发酵活力不足的问题,可应用于乙醇浓醪发酵,为进一步构建具有高潜能的优良菌株奠定基础。

    2016年07期 v.34 1096-1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下载次数:3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集成于海水淡化系统的盐差能发电系统性能分析

    王婉君;朱永强;夏瑞华;

    海水淡化是解决淡水紧缺的一个重要途径。目前,海水淡化技术存在能耗大、成本高等问题。海洋中存在丰富的盐差能,而且在各种海洋能存在形式中能量密度最大,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传统的盐差能发电系统存在对选址有特殊要求、效率低等问题,应用受到局限。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把盐差能发电系统和海水淡化系统结合在一起,提出了一种集成于海水淡化系统的盐差能发电系统,希望能为今后的海水淡化和盐差能利用提供参考。论文详细阐述了该系统的工作原理,分析了具体工作过程,并对系统的产能和能耗情况进行了估算。在合理的设计范围内,可以利用海洋盐差能发电补偿海水淡化过程中的大部分电能消耗。

    2016年07期 v.34 1101-1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8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科技论文参考文献编排格式

    <正>1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标识类型].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可选项).[1]刘长浥,王伟胜,赵海翔,等.风力发电机[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42-76.[1]Lin Changyi,Wang Weisheng,Zhao Haixiang,et al.Wind Driven Generator[M].Beijing:China Electric Power Press,2009.42-76.[2]江涛.信息技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Jiang Tao.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C].Beijing:The Chinese Science Press,1994.[3]田苗苗.变风载下风力发电机齿轮传动系统动力学特性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10.

    2016年07期 v.34 1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可再生能源》杂志自办发行启事

    <正>尊敬的读者:为提高期刊发行效率,扩大期刊影响,方便读者与编辑部的联系,自2016年起,《可再生能源》杂志将自办发行。《可再生能源》杂志自1983年创刊以来,得到了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领域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全力支持和倾心爱护,使《可再生能源》杂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可再生能源》杂志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能源与动力工程类)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美国《化学文摘》(CA)、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CABI)、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和波

    2016年07期 v.34 1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