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海洋;黄亚继;朱志成;朱宣而;刘鑫雅;陈天宇;
文章基于气化气成分、气化效率和炭转化率等参数研究了当量比对稻壳气化特性的影响;采用化学分馏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仪测量了气化炉产生的飞灰中的碱金属K总含量和各赋存形态的碱金属K含量,进而计算出碱金属K的释放和转化比例。研究结果表明:当量比对稻壳气化特性及碱金属K释放迁移特性影响较大,且当量比对稻壳气化特性及碱金属K释放迁移特性的影响存在最优值;在低温阶段(<700℃),KCl会与焦炭基体中的羧基官能团反应生成可离子交换态钾;随着反应温度的逐渐升高,可离子交换态钾开始氧化分解成无机钾(如K_2CO_3)和焦炭结合钾(char-K),随后K_2CO_3与水蒸气(H_2O)反应生成气态的原子K(g)或KOH(g);在O_2气氛下,K(g)会与SiO_2,O_2和Al_2O_3反应生成不溶钾。
2021年09期 v.39 1137-1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4K] [下载次数:2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霜傲;张震;叶思岑;刘茹;杨静;赵鑫;
该研究从牡丹江江滨公园的河道底泥样中筛选获得1株丁酸型发酵产氢细菌的新菌株Clostridium butyricum WN9,并分别以葡萄糖和小米内、外壳谷糠为底物进行发酵产氢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以葡萄糖为底物时,最大比产氢率为1.89 mol/mol;以小米内、外壳谷糠为底物时,内壳谷糠更易被利用,最适宜的内、外壳谷糠浓度分别为50,30 g/L,最大比产氢率分别为20.1,12.7 mL/g;低初始pH值条件(pH<6.0)有利于提高谷糠转化效率,当内、外壳谷糠浓度均为50 g/L,初始pH值为6.0时,最大比产氢率分别提高至21.5,15.5 mL/g。
2021年09期 v.39 1145-1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9K] [下载次数:3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徐期勇;章佳文;刘虎;吴华南;陈钦冬;
采用热重分析法对市政污泥、木屑及其不同比例的混合样品热解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升温速率和混合比例对热解过程的影响。对污泥和木屑进行单独热解时,木屑比污泥的反应活性更高;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大,二者的挥发分析出指数D均有增大,但升温速率对污泥挥发分析出的影响更大;污泥与木屑共热解改善了污泥热解过程的综合热解释放特性,有利于热解反应的进行;随木屑添加比例的增加D值呈指数增长,在木屑添加比例为80%时,D达到最大值118.18×10-8,但仍低于理论值141.67×10-8,说明存在竞争作用。文章采用FWO(Flynn-Wall-Ozawa)和Starink方法,分别计算木屑添加比例为80%的共热解表观活化能。当转化程度α为0.1~0.8时活化能变化较小,α为0.9时活化能分别突增到761.64,786.12 kJ/mol。这说明共热解过程可分为150~520℃和520~1 000℃两个温度阶段,与污泥单独热解相比,降低了转化率达到90%时的终温。
2021年09期 v.39 1150-1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4K] [下载次数:7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贾志文;程树朝;卢璐璎;孙焱;何臻;沈晓文;许细薇;蒋恩臣;
文章通过紫外线辐照的方法制备生物质基水凝胶,研究其对氮(N)、磷(P)、钾(K)肥的吸附特性,探究了不同吸附条件对不同生物质基水凝胶吸附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松子壳水凝胶(PNS-PAA)的吸附能力明显优于其它生物质基水凝胶,对尿素态氮、钾离子(K+)和磷酸盐肥料的最大吸附量分别达到了76.24,59.34,28.48 g/g。通过FT-IR,TGA,XRD,SEM等表征手段分别对松子壳(PNS)及松子壳水凝胶进行分析发现,松子壳与单体反应形成稳定的胶体网络结构,能够增强水凝胶的热稳定性和表面形态结构的复杂性。通过对吸附动力学与竞争吸附研究发现,松子壳水凝胶的主要吸附模式是以化学吸附为主,对3种肥料的吸附能力依次为氮肥>磷肥>钾肥。
2021年09期 v.39 1157-1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96K] [下载次数:4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陈海飞;王韵杰;蔡宝瑞;邱;杨洁;
文章基于Ecotect软件和Radiance软件的协作交互,研究了光伏外遮阳(外置光伏板和光伏百叶结构)的变化对室内采光效果和光伏发电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南京地区,外置光伏板长度的变化对DA和DF影响较大;光伏百叶结构透明度的增大能够显著提升DA和DF;当采用光伏外遮阳时,适宜的窗墙比可使室内仅依靠自然采光达到最低采光限度(300 lux)的时间占比达到70%以上。此外,不同的光伏外遮阳倾角对各月发电量的影响不同,当光伏外遮阳的倾角为15°时,各月发电量均高于光伏外遮阳倾角为90°的工况,因此,可每月通过调整光伏外遮阳倾角来保证光伏外遮阳获得年最大发电量。
2021年09期 v.39 1166-1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00K] [下载次数:7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范文英;蒋绿林;蔡宝瑞;施元庆;王彦龙;陈海飞;
针对北方地区暖气片供暖不足、能耗高和不易除霜等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空气源相变储能复合热泵系统,并选择典型日对系统进行实验,研究了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空气源热泵与相变储能技术的耦合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运行效率;通过相变储能箱的温度调节,保障了二级热泵供热的稳定性,能够持续为末端用户提供60℃左右的热水;系统全天瞬时COP值稳定在2.6左右;在极端天气条件下,该系统能够进行储能除霜,减轻空气源热泵的压力。通过对比各种供暖方式的经济性和节能性发现,空气源相变储能复合热泵系统的经济性和环保性较好。
2021年09期 v.39 1175-1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04K] [下载次数:8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 ] - 马广兴;徐健;潘晨晓;徐腾蛟;
为考察除垢对原生污水源热泵换热器传热与磨损的影响,文章采用模型实验方法,以自制原生污水换热器为实验模型,以粒径为2~3 mm,体积分数分别为3%,5%的沙粒和聚四氟乙烯颗粒为流态化除垢粒子,研究流态化在线除垢法对原生污水换热器的除垢效果,以及对换热管的磨损程度。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流态化在线除垢法对结垢污水换热器进行除垢的效果明显;分别采用体积分数为3%,5%的沙粒和聚四氟乙烯颗粒对结垢污水换热器进行除垢后,污水换热器的换热系数分别提升了38.27%,39.72%,22.77%和38.87%,污垢热阻分别降低了64.91%,68.99%,46.79%和64.21%,各工况下换热管的磨损面积比分别为17.72%,46.37%,2.45%和4.1%。通过分析对比实验结果得到,聚四氟乙烯颗粒体积分数为5%的工况适合对污水换热器进行除垢。
2021年09期 v.39 1183-1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0K] [下载次数:3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刘宏伟;谢雅雯;洪昊;江奕军;王雅新;李宇骏;张建良;
风电大规模并网会造成电网惯量水平下降,并引发一系列系统稳定问题。鉴于此,文章设计了一种风电场自适应最优惯量控制器。将风电场惯量支撑问题建模为风机超速运行下的转速优化问题,以确定所有风机的最优转速,根据最优转速值自适应调整惯量控制中每台风机的最优下垂控制系数,不但实现了风电场对系统惯量的有效支撑,而且降低了此过程中捕获风能的损失。仿真实验表明,与传统方法中各风机采用相同下垂控制系数相比,文章设计的控制器在提供系统惯量快速支撑的同时,实现了风电场风能捕获能力的最大化。
2021年09期 v.39 1190-1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2K] [下载次数:2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桑茂景;谢丽蓉;李进卫;王斌;杨欢;
风速信号具有的随机性和波动性的特点给风速预测的准确性带来了巨大挑战。现有的风速预测方法较多,但大都难以满足风电场需求的预测效果。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LMD-IMVO-LSSVM的短期风速预测方法。首先采用局部均值分解(LMD)方法将原始风速序列分解为若干个平稳的风速子序列,结合改进多元宇宙优化算法(IMVO)寻优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的可调参数预测方法,建立了LMD-IMVO-LSSVM的风速预测组合模型;然后对分解得到的每个平稳子序列进行单独的预测,叠加各子序列预测结果,即得到最终的风速预测值。通过实验仿真分析得出,文章提出的组合预测模型可大大提高风速预测的准确性。
2021年09期 v.39 1197-1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3K] [下载次数:7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3 ] - 苏现进;宋育新;周道成;任年鑫;
为了使浮式海上风机便于安装、维护和拆除,文章提出了一种新型半潜式双模块风机集成结构。利用BEM方法研究该结构风机叶片的气动性能,利用势流理论方法综合考虑风机模块与浮式平台模块的多体机械耦合和水动力耦合效应,并进行了不规则波海况下风机模块的拆除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典型风浪联合运行下,纵荡幅值的平均值多体较单体降低了33.96%,纵摇幅值平均值降低了25.97%,提高了风机在运行状态下的稳定性;拆除过程中该集成结构受力合理,运动响应平稳,证明风机模块整体拆除具有可行性。
2021年09期 v.39 1204-1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7K] [下载次数:3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洪建;蔡新;许波峰;
浮式风机已成为开发海上风能的新趋势。文章基于OC4-DeepCwind半潜式平台,设计了一种具有倾斜立柱的新型半潜式平台,并根据势流理论对上述两种平台的水动力性能进行了频域与时域的对比分析及可靠性验证。同时研究了缆索数量、缆索连接点高度与锚固点位置对平台运动响应的影响,提出了一种优化系泊系统的新平台。研究结果表明:新平台的质量与排水体积大大降低;新平台纵荡、垂荡与纵摇RAO峰值明显减小,垂荡固有周期增加,能有效防止共振现象发生;新平台的垂荡与纵摇明显降低,纵荡的改变较小;与原有系泊系统相比,优化后系泊系统的纵荡运动响应与缆索张力明显下降。
2021年09期 v.39 1210-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46K] [下载次数:10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徐波;彭耀辉;章林炜;边晓燕;李东东;
离线计算或由经验获得的风电机组减载率,无法根据系统变化进行动态调整,存在灵活性不足、调频能力差等问题。文章提出了新型优化减载控制方法,系统正常运行时,将转子动能增加等效为收益;发电量减少等效为成本,建立减载收益目标函数。采用粒子群算法对目标函数优化求解,得到不同风速下最优减载率,再根据系统负荷情况动态调整。系统受到扰动后,通过改变叶尖速比动态调整风电机组减载率,以参与系统一次调频。同时,为充分发挥风电机组调频能力,根据风电机组运行状态,动态调整虚拟惯性系数。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控制方法能在不同风速、负荷下减小频率波动,提高系统稳定性。
2021年09期 v.39 1217-1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9K] [下载次数:4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赵智忠;杨志;赵世辉;
可再生能源并网出力波动幅度较大时,电力弹簧的径向弦向解耦控制策略无法实时调整PI控制器参数,而传统模糊PI控制器在使用径向弦向解耦控制策略时,调节效果同样也不理想。文章提出一种以误差和误差积分作为输入的模糊控制器,并制定了相应的模糊控制规则。该模糊控制器的积分环节具有记忆功能,可以记录电网电压的波动幅度,然后根据先前的误差值,实时地调节PI控制器参数。仿真设置3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文章提出的模糊控制器比普通PI控制和传统模糊控制具有更好的调节效果,提高了电力弹簧的自适应性。
2021年09期 v.39 1224-1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7K] [下载次数: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李智玲;张瑞强;姚骏;于海;刘瑞阔;刘远;
文章建立了弱电网短路故障期间,考虑锁相环和电网传输线路的双馈风力发电系统小信号状态空间模型。基于小信号状态空间模型,研究了双馈风电系统在低电压穿越过程中的动态特性,从机理上阐明弱电网对称短路故障期间系统的振荡失稳原因,并对故障期间的双馈风力发电系统进行了全面模态分析,确定了系统最弱阻尼的振荡模态。通过特征根轨迹,综合评估了电压跌落程度、锁相环带宽、转子电流环带宽对双馈风力发电系统小信号稳定性的影响。最后,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2021年09期 v.39 1232-1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9K] [下载次数:3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 ] - 何国锋;
为抑制微网逆变器在孤岛模式下运行存在的内部参数摄动和负载扰动,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扰动观测器的鲁棒H∞控制策略。基于所建立的逆变器多参数摄动模型,利用内模原理和小增益定理设计电压环鲁棒H∞控制器;采用扰动观测器对负载投切时所产生的负载电流扰动进行观测和补偿,以提高系统的动态特性。采用2 kW实验样机对所提出的控制策略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不仅能有效抑制逆变器工作时的内部参数摄动和负载扰动,提高微网逆变器的鲁棒性能,而且在负载切换时具有快速的动态响应。
2021年09期 v.39 1239-1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2K] [下载次数:4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蒋会哲;张春燕;
文章针对可再生能源在配网接入节点和容量进行了选址定容优化,通过节点位置指数确定机组的最佳位置。建立可再生能源机组的成本模型,考虑了电源成本、网损成本、环境成本和电压偏移成本。以总成本最小为目标建立了选址定容优化模型,并采用改进磷虾群搜索算法求解该模型,获得更优个体、提高收敛速度。最后,在IEEE 33节点系统中仿真分析了不同机组水平接入后的情况。
2021年09期 v.39 1248-1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7K] [下载次数:3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郭浩明;陈英华;姜英涵;廖孟柯;刘文霞;葛艳琴;
文章提出了一种考虑分布式电源(Distributed Generation, DG)不确定性的配电网多维设备动态优化配置方法。首先,基于最小路法构建了考虑DG不确定性及多维设备耦合影响的配电网可靠性评估方法,从网架结构设备、配电自动化设备及带电作业设备3个维度形成了优化配置方案集;然后,从全寿命周期成本(Life Cycle Cost, LCC)的角度出发,建立了单位改造变量的成本及分摊模型;以可靠性为约束、经济性最优为目标,基于网格搜索搭建了面向可靠性提升的多维设备动态优化配置方法;最后,以某区域配电网为例,通过仿真计算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2021年09期 v.39 1255-1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1K] [下载次数:3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韦涛;苏剑;崔艳妍;王罡;
为了在规划中充分考虑交直流混合配电网的功率控制能力,文章考虑电压源换流器(Voltage Source Converter, VSC)与分布式电源(Distributed Generation, DG)之间的影响特性,以全社会综合效益最优为目标,建立交直流混合配电网VSC与DG三层协调规划模型:上层模型以直流改造和接入建设成本最小为目标进行VSC的选址定容;中层以DG规划成本最小为目标进行DG选址定容;下层以规划阶段整体综合运行成本最小为目标优化系统的运行状态。采用精英保留遗传算法以及二阶锥规划算法进行求解。算例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2021年09期 v.39 1263-1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1K] [下载次数:3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黄俊豪;杨俊华;蔡浩然;林巧梅;
实际输入海浪的不确定性,导致直驱式波浪能发电系统工作环境中的噪音点多,传统控制策略控制效果不佳,输出功率低。文章通过分析水动力结构模型与直线电机模型,构建了等效电路;采用加窗傅里叶变换离散化不规则激励,获取频域主导激励分量及波浪能发电系统最大功率捕获条件,以确定最佳电磁力;基于d,q轴电流环矢量控制模型,设计了自抗扰控制方案,降低了激励输入噪音的影响,保证了电流跟踪效果。仿真结果表明,自抗扰控制策略的跟踪效果与滤波效果较好,抗干扰能力较强,系统功率输出优化效果明显,鲁棒性强。
2021年09期 v.39 1271-1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20K] [下载次数:5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正>1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标识类型].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可选项).[1]刘长,王伟胜,赵海翔,等.风力发电机[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42-76.[1] Liu Changyi,Wang Weisheng,Zhao Haixiang,et al.Wind Driven Generator [M].Beijing:China Electric Power Press,2009.42-76.
2021年09期 v.39 1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尊敬的读者:为提高期刊发行效率,扩大期刊影响,方便读者与编辑部的联系,自2016年起,《可再生能源》杂志自办发行。《可再生能源》杂志自1983年创刊以来,得到了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领域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全力支持和倾心爱护,使《可再生能源》杂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可再生能源》杂志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能源与动力工程类)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2021年09期 v.39 1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