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玉鑫;张铁;赵玉晓;华栋梁;于合龙;
文章研究了青霉菌对玉米秸秆复合菌系好氧发酵的影响以及青霉菌与其他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添加青霉菌可以提高秸秆复合菌系对木质纤维素的降解;当青霉菌的添加量超过0.3%时,其提高效果与添加量为0.3%时没有显著差异;好氧发酵结束后,添加青霉菌试验组的总腐殖酸、胡敏酸和富里酸含量均高于对照组,青霉菌添加量为0.3%的试验组的总腐殖酸、胡敏酸、富里酸与胡富比最高,分别为521.75,331.64,190.11 g/kg和1.74;添加青霉菌可以提高漆酶活性,降低木质素过氧化物酶活性;青霉菌与复合菌系存在竞争关系,但添加青霉菌改变了好氧发酵过程中复合菌系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在好氧发酵末期,真菌优势菌群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细菌优势菌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
2022年03期 v.40;No.283 285-2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4K] [下载次数:4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宋佳楠;于佳滢;冯磊;甄箫斐;李海洋;于跃玲;李福强;
鸡粪中添加一定量的秸秆可以有效解决单一物料发酵出现的C/N失衡问题。为了维持系统稳定,文章以鸡粪为底物添加10%的玉米秸秆开展中温连续式干发酵实验,研究发酵消化系统的理化参数、产气特性、酶活性以及微生物群落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甲烷最高日产量为43.39 L;在整个厌氧消化过程中,氨氮浓度未对微生物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消化液的pH值呈现出先稳定后减小,最后上升至7±0.2并保持稳定的变化趋势,VFAs浓度的变化趋势为先上升后趋于稳定;COD浓度最大值为110 400 mg/L,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的最大值分别为2.44×105,0.34,153.06,471.93,307.76 IU/L;在水解酸化阶段,门水平上的优势菌为广古菌门、厚壁菌门、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产甲烷阶段的优势菌属主要为甲烷丝状菌属、甲烷拟杆菌属和甲烷球形菌属。
2022年03期 v.40;No.283 292-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6K] [下载次数:6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8 ] - 张华;沈英;俞涛;
文章综述了微藻生物膜净化污水和生产生物燃料等方面的国内外最新成果,阐述了典型微藻去污生物膜系统的运行情况、综合效益、优缺点和推广价值,并对微藻生物膜去污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关键技术进展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就微藻生物膜去污技术的规模化及产业化应用提出了建议,以期为微藻生物膜去污技术的成熟和规模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
2022年03期 v.40;No.283 299-3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5K] [下载次数:8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刘说;刘晓旭;寇巍;何萍;李明杨;姜沐彤;
为了验证甲醇同系化制乙醇的可行性,并为相关的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采用HSC Chemistry软件对甲醇同系化制乙醇反应进行热力学分析,考察反应压力、反应温度和氢碳比对原料转化率和产物选择性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压力为4 MPa、温度为250℃、氢碳比为2.0∶1(MeOH/CO比为0.1∶0.9)最佳反应条件下,乙醇选择性为97.00%,氢气转化率为40.00%,一氧化碳转化率为100.00%,甲醇转化率为100.00%。甲醇同系化制乙醇实验研究表明,乙醇选择性与热力学理论值还有些差距,催化剂对于原料转化率和乙醇选择性还有待提高。
2022年03期 v.40;No.283 307-3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7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赵晓霞;田宏波;王伟;宗军;宫元波;杨文魁;宿世超;
通过AFORS-HET软件模拟了TCO/a-Si:H(p)/a-Si:H(i)/c-Si(n)/a-Si:H(i)/a-Si:H(n)/Ag结构的硅异质结电池中硅衬底电阻率、本征非晶硅薄膜厚度、发射极材料特性以及TCO功函数对电池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其它参数不变的条件下,硅衬底电阻率越低,转换效率越高;发射极非晶硅薄膜厚度对短路电流有较大影响,发射极掺杂浓度低于7.0×1019cm-3时,电池各项性能参数都极差;TCO薄膜功函数应大于5.2 eV,以保证载流子的输运收集。
2022年03期 v.40;No.283 313-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5K] [下载次数:3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吴孟霞;李帅旗;王汉治;宋文吉;冯自平;
针对工业上循环加热工况下,CO_2热泵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过高、能效显著降低的问题,文章提出了带有超临界补气的高温CO_2热泵循环,并对系统进行了实验研究。主要分析了主路膨胀阀开度、压缩机频率、气体冷却器的风机频率对出风温度、性能系数COP等参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出风温度随着主路膨胀阀开度的增大呈现降低趋势而COP呈升高趋势;降低气体冷却器的风机频率对出风温度的提升效果最为明显,风机频率每调低1%,出风温度最大提升5.07%。以得到最高出风温度为目标的实验数据表明,该系统在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为75℃以上时,出风温度可达130℃以上,对应COP为1.40~1.50。
2022年03期 v.40;No.283 318-3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9K] [下载次数:2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刘欢;杨谋存;朱跃钊;高睿哲;刘奇龙;冉茂菁;
为充分利用建筑屋顶,解决光伏光热一体化(PV/T)集热器光电转换效率的高温减益问题,并提高太阳能综合利用率和集热品位,文章构建了一种基于太阳光谱分频利用技术的光伏/光热模块分离式的小型聚光式PV/T集热器。通过建立其光/电/热理论分析模型及TracePro/Fluent数值仿真模型,以南京地区气象数据为例,综合分析其光/电/热性能,结果表明:该集热器以与安装地纬度等值的倾角南北轴向放置时,其年均光学效率为64.97%,工质出口温度为90℃时的系统光电/光热效率分别为12.47%,40.09%,系统综合热效率达72.91%,且其结构简单、外形轻薄,有望实现与普通建筑的有效结合。
2022年03期 v.40;No.283 324-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2K] [下载次数:3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 ] - 李冠男;姚庆;毛前军;胡云鹏;李涛;
暖通空调系统的高效节能运行高度依赖于传感器测量的准确性。在传感器全寿命运行周期中,不可避免发生各种故障,影响其准确性。为探究传感器故障对不同暖通空调系统的影响,文章以室温传感器偏差故障为例,针对武汉地区某办公建筑,同时开展地源热泵和“冷水机组+锅炉”两种暖通空调系统形式的能耗建模,对比分析-5℃~+5℃偏差故障对两种系统运行能耗、工作性能及室内热舒适性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室温传感器故障的偏差幅值方向对两种系统运行能耗、工作性能及室内热舒适性的影响规律不同。其中,地源热泵系统能耗受室温传感器偏差故障影响相对更小。
2022年03期 v.40;No.283 332-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2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李进泽;梅恬语;赵震;王晓东;刘光伟;
文章设计了一台3.3 MW外转子表贴式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并对其电磁性能及短路故障情况进行了有限元仿真分析。首先,得出了这台电机在额定工况下的转矩和磁密分布等结果,以及在相间绕组短路和三相绕组短路两种情况下电机转矩、电压和电流等曲线的变化情况;然后,通过三维静磁场仿真,探究了电机定子的径向通风道结构对二维有限元仿真的影响程度,并对铁耗进行了修正;最后,通过电磁场-温度场的耦合迭代仿真,考虑了温度场影响下的电机内部材料特性的变化对电机损耗结果的影响。
2022年03期 v.40;No.283 338-3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8K] [下载次数:3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鲁泓壮;丁云飞;汪鹏宇;
针对超短期风电功率预测,准确捕捉功率变化因素和建立混合预测模型是提高预测精度的有效手段之一。为了能够继承和整合单个模型的优点以及增强历史信息的表示和利用能力,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信息融合和堆叠模型的超短期风电功率预测模型。首先,利用相关性方法选择历史功率序列和历史测风塔数据的特征,作为预测模型的输入;然后,建立两层堆叠的集成模型作为预测模型,并使用交叉验证和超参数优化以增强预测模型的泛化性能;最后,以每个基学习器的输出作为元学习器获得最终预测值的新输入。通过东北某风电场真实数据的验证,以及与单一模型、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和集成学习模型的对比,验证了所提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022年03期 v.40;No.283 344-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8K] [下载次数:4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5 ] - 吴胜胜;包道日娜;刘旭江;刘嘉文;刘东;
为满足分布式电网发展要求,提高小型风力机风能利用率,防止大风条件损坏风力发电设备,文章设计了一种应用于小型风力机的新型主动统一变桨调节装置。文章介绍了装置的基本构造与工作原理,利用熔融沉积3D打印技术制作小比例模型验证了变桨装置的可行性,并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功率输出性能及风轮载荷进行了模拟分析。模拟结果表明:通过适当调节桨距角大小,可有效控制风力机输出功率保持在额定功率值附近,且高转速条件下增大桨距角对功率输出性能有较强抑制作用;叶片应力集中区域主要在叶根及叶片中部靠近前缘部位,在功率调控过程中,随着桨距角与风速的增加,应力集中区域由叶中向叶根转移,最大应力值总体呈下降趋势。
2022年03期 v.40;No.283 350-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8K] [下载次数:2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王昭力;刘小春;文飞;陈光荣;舒禹;李伟;
在凝冻地区风电场采用气热法进行风机叶片防除冰工程应用时,叶片传热试验至关重要。文章针对现场2 MW风机叶片,结合叶片重点结冰区域分布,设计研发叶片传热试验系统并实施9 h传热试验。试验采用12支温度传感器和红外热成像技术监测记录叶片温度,并分析叶片传热过程及传热效果。传热试验结果表明,在叶片前缘通道内施加30 kW加热器持续加热叶片本体,无日照时叶片前缘外表面15 m处温度为39.4℃,40 m处温度为25.3℃,温升在10℃以上,且分别沿叶尖和后缘两侧方向呈现递减分布。验证了利用气热法对该复合材料叶片进行防除冰,在理论上和技术上是可行的。
2022年03期 v.40;No.283 356-3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6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 ] - 张杰雄;严柏平;成润婷;赵卓立;赖来利;
微电网孤岛运行时,非线性负载和电力电子装置产生的谐波会造成损耗加大、变流器过载,危及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针对具有LC滤波器的分布式电源,文章提出了将电压微分跟踪项和延迟补偿的有限集模型预测相结合的控制策略,用于降低输出电压谐波。首先阐述了逆变器预测模型的建模方法;然后设计了带电压微分跟踪项的有限集模型预测控制成本函数;最后通过建立仿真模型,验证了所提出的有限集模型预测控制策略具有较快的响应特性和鲁棒性,可以有效降低输出的谐波。
2022年03期 v.40;No.283 362-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4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张小莲;石春晖;郝思鹏;殷明慧;张俊芳;陈冲;
微电网在孤岛模式运行时,由于线路存在阻抗效应,传统下垂控制无法精准分配输出的无功功率,而且通讯网络复杂,容易造成系统崩溃。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一致性算法的无功功率分布式二级控制策略,通过设计二级控制规律,将下垂控制和分布式二级控制相结合,在本地下垂控制器中,引入比例-积分控制器,对下垂特性曲线的参考电压进行自适应调节,实现了无功功率与线路阻抗和下垂系数的解耦;通过动态一致性算法实现分布式控制,构建稀疏的通信网络,由本地控制器进行自身决策。仿真分析及结果验证,当负荷突变和通信故障时,与离散平均一致性的分布式控制策略相比,文章所提策略有较好的动态性能。
2022年03期 v.40;No.283 368-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3K] [下载次数:4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 ] - 何国锋;李小敏;董燕飞;司文杰;
为了保证微电网电能质量,微电网须配备储能系统协助可再生能源实现削峰填谷。文章针对低压电池储能系统,设计了一种全氮化镓(GaN)高频双有源桥型双向直流变换器,详细分析了电感、变压器运行参数,并建立和分析了变换器运行损耗模型。设计了高频条件下氮化镓驱动电路,并对线路与半桥电路的布局进行优化。对双有源桥变换器样机进行双脉冲测试试验,试验结果验证了样机驱动电路设计的合理性与氮化镓开关管的特性,并通过对比实验验证了样机在同一工况、不同调制策略时三重移相调制策略的优势。
2022年03期 v.40;No.283 377-3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7K] [下载次数:2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陈昆;尚龙龙;罗金阁;姚远;
针对多种分布式电源接入孤岛微电网,使潮流分布更加复杂,导致微电网频率控制难以满足需求的问题,文章提出一种基于“风-光-储”测量数据融合的孤岛微电网一次调频参数优化模型。研究分布式电源参与微电网调频的调差系数和调频容量模型,基于“风-光-储”测量数据融合对“风-光-储”调频参数进行修正。考虑到“风-光-储”分布式电源调频的稳定性控制,以孤岛微电网中系统一次调频备用成本最小为目标,基于机会约束规划对调频参数进行优化,并采取基于拉丁超立方抽样的确定性转化方法进行模型的求解。仿真算例结果表明,文章所提出的优化模型,能够降低一次调频备用成本,提高了孤岛微电网的频率稳定性与经济性。
2022年03期 v.40;No.283 383-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2K] [下载次数:5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6 ] - 张文朝;刘新元;张立伟;樊茂森;施浩波;
文章研究了两端电势幅值不等时可再生能源汇集母线电压角速度的变化规律,提出了利用可再生能源汇集母线电压角速度来定位振荡中心及失步中心的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电网级联断面解列策略。首先分析了级联断面的耦合关系及异步振荡过程电压角速度特性,通过可再生能源输送线路两侧电压角速度变化速率相反来确定失步中心位置;然后采用短路阻抗法绘制振荡中心角速度轨迹,以此计算振荡中心分布;最后综合失步中心、振荡中心、孤岛不平衡度及潮流冲击,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决策解列方案。文章所提出的方法综合考虑解列有效性及解列后系统稳定性指标,提高了解列策略的合理性,使解列过程更加快速、有效。基于西北实际电网的仿真算例,验证了本策略的有效性,显示了该策略判据简单,决策方法合理。
2022年03期 v.40;No.283 389-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3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 ] - 潘晓杰;张文朝;徐友平;杨俊炜;周濛;邵德军;
针对多源负荷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影响电力系统安稳运行,导致系统运行可靠性降低等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考虑多源负荷不确定性的电力系统安稳风险优化方法;建立了考虑多源负荷不确定性的电力系统元件停运概率模型;提出了考虑多源负荷不确定性的电力系统安稳风险评估方法、安稳风险评估指标及其评估流程,对多源负荷波动下的电力系统安稳风险进行了评估。以系统运行过程安稳风险最低、负荷削减总量最小和系统经济损失后果最小为目标,建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风险优化模型,对电力系统安稳风险进行优化。文章以IEEE-39节点算例进行仿真,验证了所建立模型的有效性。
2022年03期 v.40;No.283 396-4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5K] [下载次数:5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5 ] - 孙阔;张雪菲;迟福建;李桂鑫;罗涛;张梁;
大规模光伏电站的不断接入为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了巨大挑战。为解决光伏电站出力不确定性所造成的功率波动问题,提高光伏电站在并网点处电压的稳定性,文章采用由蓄电池与超级电容组成的复合储能一体化控制方法,提高光伏并网点电压稳定水平。首先研究由光伏电源、复合储能构成的典型复合储能系统拓扑结构下储能双层优化控制策略;其次,在不同储能介质的荷电状态与充放电特性模型基础上,研究基于不同光伏并网点电压波动场景的多储能介质组合电压波动抑制优化控制模型及其求解算法;最后,以并网光伏电站数据为基础,建立光伏复合储能电压波动优化控制仿真模型。仿真结果及其分析表明,文章所提出的基于复合储能的并网点电压波动抑制模型能够有效提升并网点电压稳定性能。
2022年03期 v.40;No.283 402-4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6K] [下载次数:5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 ] - 周晓娟;台畅;马丽丽;
高电压增益已成为多电平逆变器接入低压光伏系统的重要特性。文章提出一种9阶开关电容升压式多电平逆变器(9-Level Switched Capacitor-Boost Multi-levle Inverter, 9L-SC-BMLI)。9L-SC-BMLI拓扑仅用12个功率器件和1个开关电容单元,便可实现9种不同的阶梯电压,并具有两倍的电压增益,无需任何辅助电路,浮动电容的电压即可保持自平衡。此外,所提拓扑具有开关器件少、电压应力低、无需H桥即可实现输出电压的双极性等特点。文章采用同相层叠脉宽调制技术(Phasedisposition Pulse Width Modulation Technique,PDPWM)对9L-SC-BMLI进行调制,并且提供了详细的实验分析。最后,通过在不同实验环境下的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9L-SC-BMLI拓扑的可行性和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2022年03期 v.40;No.283 410-4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4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丽娟;石军亮;胡香玲;罗丹羽;
单级微型逆变器因结构简单、成本低而广泛应用于光伏发电。但存在的二倍工频脉动势必造成光伏侧电压、电流较大波动,导致最大功率点跟踪(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 MPPT)控制器设计困难。现有采用电解电容的无源解耦方案导致逆变器使用寿命缩短。对此,文章提出一种具有功率解耦能力的反激电流型微型逆变器。该拓扑通过创造功率解耦路径,有效降低了母线电压对电容的依赖,为薄膜电容替换电解电容提供了可能。同时,通过拓扑推演,获得拥有较小电流应力的电路连接方式。最后,搭建100 W的实验样机,证明了所提逆变器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2022年03期 v.40;No.283 415-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5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 ] - 高功正;耿大洲;顾兴远;岳旭辉;陈启卷;
文章研究了3种不同外形(圆、椭圆和椭圆-圆)波浪能发电装置的纵摇运动,通过ANSYS AQWA对3种外形装置进行了频域仿真,对比了3种外形装置的辐射阻尼、附加质量和波浪激励力等水动力系数;再将频域分析中得到的水动力系数导入WEC-SIM,进行了时域仿真,对比了3种外形装置的摆角和瞬时功率。研究结果表明,尽管椭圆形装置的辐射阻尼、附加质量和波浪激励力矩等水动力系数最大,但椭圆-圆形装置的摆角和瞬时功率最大,说明了不对称结构更有利于波浪能量的吸收和转化。
2022年03期 v.40;No.283 421-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1K] [下载次数:19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正>1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标识类型].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可选项).[1]刘长浥,王伟胜,赵海翔,等.风力发电机[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42-76.[1] L iu Changyi,Wang Weisheng,Zhao Haixiang,et al.Wind Driven Generator [M].Beijing:China Electric Power Press,2009.42-76.[2]江涛.信息技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2022年03期 v.40;No.283 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正>尊敬的读者:为提高期刊发行效率,扩大期刊影响,方便读者与编辑部的联系,自2016年起,《可再生能源》杂志自办发行。《可再生能源》杂志自1983年创刊以来,得到了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领域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全力支持和倾心爱护,使《可再生能源》杂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可再生能源》杂志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能源与动力工程类)、CSCD来源期刊(C库)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2022年03期 v.40;No.283 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3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