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


  • 白桦木屑热解参数对其生物炭性质影响的实验研究

    高金超;于庆波;刘中元;赵家泰;谢华清;

    为了在化学链合成氨中高效利用缓慢热解的生物炭,文章以废弃白桦木屑作为原材料,在固定床反应器内进行生物炭的热解制备实验。通过对生物炭的TG/DTG曲线、拉曼光谱、BET孔径结构等进行表征分析,研究热解温度、升温速率、保温时间以及热解气氛对生物质残炭率及其相关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CO_2气氛下,当热解温度为700℃,升温速率为10℃/min,保温时间为30 min时,生物炭的无序度(I_D∶I_G)最大,可达3.08,表现出最佳的反应活性;在该热解参数下,生物炭的微孔率(微孔孔容/总孔孔容)也达到了最大值,为0.789 7,显示出优异的吸附性能。

    2025年08期 v.43;No.324 995-10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4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碳布对厌氧消化废油脂产甲烷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刘旭祯;何霞;董嘉;陈杰英;费云帆;

    厌氧消化废油脂产甲烷是处理废油脂污染并回收可再生能源的有效方式,而协同菌之间较低的电子传递效率限制了油脂向甲烷的转化。在厌氧消化油脂过程中添加碳布,可以引发种间电子直接转移(DIET),文章研究了碳布对厌氧消化油脂产甲烷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的累计甲烷产量较对照组提升11.5%;碳布不仅能使微生物通过其进行DIET,也能促进微生物的聚集,推动微生物通过生物连接进行DIET,从而提高协同菌之间的电子传递速率;碳布能提高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富集参与DIET的细菌(如Acinetobacter Johnsonii,Syntrophobacter和Spirochaetaceae)和古菌(如Candidatus Methanofastidiosum,Candidatus Methanomethylicus),加快油脂水解以及乙酸和丙酸向甲烷的转化,强化甲基型产甲烷途径。

    2025年08期 v.43;No.324 1003-10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基于多目标灰狼优化算法的换电站电池充电调度算法

    严家乐;白建波;崔烨彬;黄悦婷;

    换电站作为电动汽车基础充电设施,在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换电站的经济效益决定了其长期可持续性。为了提高换电站的经济效益,文章拟合锂电池充电功率曲线,并构建了换电站以削峰填谷为基础的电池充电模型,以购电成本和换出电池未充满电次数为目标变量,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目标灰狼优化算法的电池充电调度模型,该模型充分利用分时电价差,优化储能电池充电。在浙江省温州市两个实际的换电站中应用该模型,结果表明:在基本不影响满电换电率的前提下,购电成本下降了20%以上,经济效益得到显著提升。

    2025年08期 v.43;No.324 1011-10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0K]
    [下载次数:6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基于灰色模糊综合评价的内蒙古西部绿色低碳农宅多目标优化

    史雅婕;金国辉;魏梦菊;史智婕;

    针对现阶段内蒙古西部农宅建筑存在围护结构热工性能不佳、采暖效率低下、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文章以内蒙古西部农村地区现存农宅为研究对象,通过DeST和Trnsys软件联合进行能耗模拟,利用正交试验法构建多组方案,采用模糊综合评价与灰色系统理论相结合的方法,从节能效能、生态效能、经济效能、社会效能4个维度,对农宅围护结构优化、采暖系统改善、可再生能源利用3方面进行灰色模糊综合评价,选出最适合内蒙古西部的绿色低碳农宅方案,并进行全生命周期效能评价。研究表明:内蒙古西部绿色低碳农宅最优方案为屋面增设120 mm XPS保温板、外墙增设160 mm XPS保温板、外窗玻璃改为6 mm双层Low-E中空玻璃(6L+9A+6C);增设进深为1.4 m附加阳光间,玻璃类型为6 mm双层惰性气体中空玻璃(6C+12Ar+6C);增设风能发电系统,发电效率为45%。最优方案的采暖能耗为零,PMV-PDD感觉评价为微凉,全生命周期碳减排438.05 t/a,全生命周期费效比为1.12>1,经济性良好。文章为内蒙古西部农宅的绿色低碳转型指出了发展方向,在内蒙古西部农村地区具有一定的推广性。

    2025年08期 v.43;No.324 1020-10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1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管内分干度蒸发过程热力特性模拟研究

    白浩贤;钟天明;颜馨;丁力行;

    为探究管内分干度蒸发过程对蒸发换热性能的影响,文章采用Fluent模拟研究了管内分干度蒸发器中单流程干度调节蒸发换热前、后的传热与流动特性,采用翅片式换热器测试平台对其传热性能与阻力压降进行了实验验证,并采用热性能因子和总熵增对管内蒸发过程进行热力性能评价。结果表明,在截面质量流量为250~750 kg/(m~2·s)时,与普通蒸发器中没有干度调节的单管程换热相比,管内分干度蒸发器中进行一个管程分流换热呈现更显著的温度变化和更高的管内传热系数,进行干度调节分流后,平均管程压降增大约17.3%。在低干度域进行0.85与0.00分干度换热,管内分干度蒸发器可获得较普通非分干度蒸发器更优的热力性能。

    2025年08期 v.43;No.324 1029-1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考虑动态载荷变化的大型风力机叶片气动形状优化

    汪泉;王振海;张浩然;

    针对大型风力机运行时叶片动态载荷变化幅度大导致疲劳载荷过大的问题,文章提出了基于动态载荷极小与功率输出极大的风力机叶片优化方法。考虑我国某近海风资源特性,利用OpenFAST计算时域风机的动态载荷变化,通过约束叶根动态拍打弯矩极差及叶尖拍打幅值,利用Python编制程序并耦合OpenFAST对IEA 15 MW风力机叶片进行气动外形优化。优化结果显示:在低风速工况下,优化叶片的动态气动效率在时域范围内整体提高,同时叶根弯矩及叶尖位移均整体减小,有利于降低叶片疲劳载荷;优化叶片的时域平均功率输出增加1.455%,平均叶根拍打弯矩和叶尖拍打位移分别减小4.609%和6.397%,叶根拍打弯矩极差及叶尖拍打幅值明显降低。优化结果对降低叶片疲劳载荷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2025年08期 v.43;No.324 1037-1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基于特征选择和改进LSTM的风电机组叶片覆冰故障检测方法

    王威;苏洪军;王海云;丁国栋;连昊;

    随着风电规模的不断增加,风电机组关键部件的运行维护成为研究的热点。针对风电机组叶片覆冰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特征选择和改进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算法的风电机组叶片覆冰故障检测方法。该方法首先采用Relief算法进行特征选择,利用LSTM网络作为残差发生器,通过交叉预测模型对SCADA特征序列进行预测,得到预测值与真实值的特征残差;然后,从残差中提取5个隐含的数据特征,并导入序列分类模块进行覆冰检测;最后,将该方法与K近邻和随机森林算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文章提出的方法可以更准确地实现覆冰检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2025年08期 v.43;No.324 1044-10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9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基于风向湍动能的风电场动态风向分析

    张磊;曹善桥;冯正聪;张立栋;

    为了更精确地评估风资源信息,文章基于威布尔分布模型,分析了风速与风向的联合概率分布,并提出了风向湍动能这一新指标,旨在多角度量化风向波动带来的能量损失及其对风电机组的影响。通过对某风电场的SCADA数据进行处理,结合联合概率密度分布和风向湍动能的分区间统计展开分析,并采用气象学方法验证了该指标的有效性。分析结果表明,多角度联合评估能够有效识别风电场的潜在风资源特性。随着风向湍动能的增大,风向波动愈加剧烈,导致风电机组的动态负载波动加剧,设备疲劳损伤风险增加。该结果可为风电机组控制策略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此外,风向湍动能与风向频谱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进一步验证了该评估方法的可靠性。

    2025年08期 v.43;No.324 1051-10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非线性波浪对15 MW单桩式风力机动力响应影响

    杨定华;马璐;秦志豪;张险峰;傅广泽;雷肖;杨阳;

    波浪载荷是影响风力机动力响应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大水深小波高的情况下,线性波理论可以较好地描述波浪特性,但随着波高的增加,波浪的非线性效应增强,线性波理论不再适用。为此,文章基于开源软件OpenFAST二次编译,开发了非线性波浪计算模块,以IEA 15 MW风力机为研究对象,对比了不同波浪高度下线性波和非线性波对风力机塔架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线性波,若采用非线性波作为波浪载荷进行计算,能准确评估海上风力机在大波高情况下的塔基载荷和波浪高度较小时的塔架疲劳损伤。在海上风电塔架结构的设计和评估中,须要考虑非线性波浪的影响。

    2025年08期 v.43;No.324 1058-1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4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典型山丘和峰丛地形流场演变规律

    吴浙攀;彭秀芳;施晨;曹晓焱;薛飞飞;许昌;

    我国潜在和现役的大型风电场主要坐落于山地、丘陵等复杂地形区域,在复杂地形风资源数值模拟中,地表粗糙度是影响风况的主要因素之一。现有的关于复杂地形粗糙度影响规律的研究较少,文章基于OpenFOAM平台,采用雷诺平均湍流模型(RANS),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典型山丘和峰丛地形的绕流效应,利用风电场实测数据验证模型的可靠性,研究不同特征峰丛地形、粗糙度下流场分布的规律。研究结果显示,随着粗糙度的增加,山顶风加速效应减弱,背风侧回流区范围变大;渐低峰丛地形与等高峰丛地形受粗糙度影响的规律一致,在小粗糙度(0.25和0.5)下基本不受影响,渐高峰丛在粗糙度达到0.5时,风速发生剧烈变化。

    2025年08期 v.43;No.324 1066-1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9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一种改进的WACC混合阻尼并网鲁棒控制策略

    何国锋;薛园超;王鸿玉;李睿;

    加权平均电流控制可以将控制系统降阶,但易使并网电流发生谐振。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线性自抗扰控制的强鲁棒性混合阻尼控制策略。首先,分析电网阻抗变化对系统阻尼系数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带补偿环节的加权平均电流控制混合阻尼控制策略,保证系统的阻尼不受电网阻抗变化的影响;其次,利用加权平均电流控制的降阶特性,为系统引入一阶线性自抗扰控制器,对系统扰动进行补偿,抑制电网阻抗变化对控制系统带宽的影响,进一步增加系统的鲁棒性;最后,通过仿真和试验证明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2025年08期 v.43;No.324 1074-1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0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广域风电机组功率波动特性量化表征及挖掘方法

    张扬帆;杨伟新;沈欣宴;沈小军;

    针对风电机组出力序列波动特性建模及量化表征研究的不足,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序列分量分离的风电机组出力序列波动特性建模和描述方法。梳理了风电机组出力波动的产生机理及类别,提出了基于滑动窗口平均法的功率分量分离方法,构建了包络线面积比和布林带面积比量化指标,分别衡量高频振荡分量与低频趋势分量的波动程度,挖掘广域风电机组出力序列在多时空尺度下的波动特性及分布特征。验证试验表明:所提方法能够有效表征风电机组出力序列的波动特性及其在昼夜、季节上的分布特征,可为识别机组的发电潜力、提升场站的发电性能提供支撑。

    2025年08期 v.43;No.324 1082-10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5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基于随机模型预测控制的多区域互联风储电网分布式协同调度

    庞家猛;李克成;张颖;王靛;

    多区域风储电网协同调度可以提升风电消纳能力、提高区域电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但由于风电和负荷功率具有随机性、波动性,难以准确预测,导致区域电网的优化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符。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同步交替方向乘子法的随机模型预测控制模型,实现多区域互联风储电网分布式协同调度。该模型首先基于随机模型预测控制建立系统优化模型,基于Fisher Z变换的拉丁超立方采样方法,建立风电和负荷的样本矩阵;其次,采用同步交替方向乘子法对构建的随机模型预测控制模型进行优化计算,实现每个区域电网最优运行;最后,基于一致性理论的协同算法,获取区域电网的交换功率,进行下一次迭代。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比集中式优化模型成本降低2.93%,且能够在18次迭代以内完成分布式计算,具有良好的收敛性,能够有效降低分布式电源和负荷不确定性对区域电网的影响。

    2025年08期 v.43;No.324 1090-10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9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基于ADRC的网侧变流器定频功率预测控制

    犹杰;李扬;胡书举;臧琛;李文彪;佘淋淋;孟克其劳;

    为改善有限控制集模型预测控制在低采样频率下风电机组网侧变流器无功调节的稳态性能,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自抗扰的网侧变流器定频功率预测控制。首先,建立网侧功率预测模型,并与空间矢量脉宽调制生成固定开关信号实现网侧变流器的定频功率控制;其次,利用自抗扰控制平抑定频预测模型的参考输入功率,平抑网侧功率波动;最后,在Typhoon HIL系统半实物仿真平台对所提控制策略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与FCS-MPC和定频模型预测功率控制相比,所提控制策略在低采样频率下抑制网侧功率波动的能力更强,谐波含量更小,稳定性能更优越,电能质量更高。

    2025年08期 v.43;No.324 1098-1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0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基于光伏发电预测的分布式协同电压控制方法

    崔柳;李成豪;谢赟;廖强;吴冠男;

    为应对高渗透光伏系统发电不确定性带来的电压波动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光伏发电预测的分布式协同电压控制方法。该方法通过结合电压调节器的协调控制与光伏逆变器无功功率的分布式协同控制,实现对电压的精细调节。首先,利用光伏发电预测数据预估未来的电压变化,从而提前调整电压调节器的档位和电容器开关,减少电压的大幅波动;然后,采用分布式控制算法,在系统中协调多个逆变器的无功功率输出,确保系统电压保持在合理范围内。通过修改后的IEEE123节点测试系统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与传统控制方法相比,该方法有效降低了电压偏差,同时减少了电压调节器频繁动作的次数,从而提高了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025年08期 v.43;No.324 1106-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2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考虑同步机交流汇集的光伏电站一次调频特性优化模型

    周万鹏;杨立滨;李正曦;牟晴;张伟文;

    为解决可再生能源发电机组大规模接入背景下并网同步机组占比不断降低造成系统一次调频能力下降的问题,提升含MW级同步机汇集的光伏电站参与电网的调频能力,文章提出了考虑同步机交流汇集的光伏电站一次调频特性优化模型。首先,基于含同步机交流汇集的光伏电站(Photovoltaic Power Station with Synchronous Machine AC Collection,SMC-PVS)的拓扑结构,分别建立SMC-PVS的一次调频特性模型和频率响应能力量化模型;然后,以包含运维成本、弃光损失成本、减载补偿收益的总成本最小为目标,建立考虑同步机交流汇集的光伏电站一次调频特性优化模型,并进行求解;最后,通过算例仿真验证文章所提出的SMC-PVS一次调频特性优化模型能够提升SMC-PVS参与电网一次调频运行的稳定性和经济性。

    2025年08期 v.43;No.324 1114-1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计及数据驱动与Wasserstein度量的虚拟电厂分布鲁棒优化方法研究

    许桐;唐彦嫣;马超;吴启繁;邹朋;崔振华;

    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Wasserstein度量的自适应交替方向乘子算法的数据驱动分布鲁棒优化框架。该框架首先建立了详细的虚拟电厂优化模型,包括运行约束和运行成本等;然后,采用Wasserstein度量定义优化目标中的不确定集,使模型在不确定条件下更具适应性和鲁棒性,并通过自适应交替方向乘子算法提高优化过程的收敛速度。在算例结果中,与传统方法相比,采用Wasserstein度量的自适应交替方向乘子算法显著提高了收敛速度,迭代次数从100次减少到34次,计算时间从20 s减少到9.258 s。在高需求负载情况下,虚拟电厂提供的电压支持使电压越限情况减少了26%~43%,系统损耗减少了46%~57%。算例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的分布鲁棒优化方法,基于Wasserstein度量的自适应交替方向乘子算法显著缩短了频率调节响应时间,响应时间从传统方法的13 s缩短至9.5 s,体现了所提出算法的优越性。

    2025年08期 v.43;No.324 1120-1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1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考虑低频共模电压的LCL型三电平并网逆变器双分解-求和控制算法研究

    王彩勤;刘江;宋卫章;

    针对LCL型并网逆变器需同时实现并网电流跟踪与谐振抑制的需求,文章提出一种基于双分解-求和(Dual-Division-Summation, D-D-Σ)的并网电流控制算法。该算法通过分析LCL滤波器两侧电感电流在一个开关周期内的变化量,建立了并网逆变器总占空比的数学模型。此外,采用一种简化估计方法实现低频共模电压的无传感器检测,有效抑制了由零序注入分量引起的三倍基频共模电压。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在保证并网电流跟踪精度的同时实现了谐振抑制,并对低频共模电压表现出显著的抑制效果。

    2025年08期 v.43;No.324 1130-1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3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科技论文参考文献编排格式

    <正>1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标识类型].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可选项).[1]刘长浥,王伟胜,赵海翔,等.风力发电机[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42-76.[1] L iu Changyi,Wang Weisheng,Zhao Haixiang,et al.Wind Driven Generator [M].Beijing:China Electric Power Press,2009.42-76.

    2025年08期 v.43;No.324 1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可再生能源》杂志自办发行启事

    <正>尊敬的读者:为提高期刊发行效率,扩大期刊影响,方便读者与编辑部的联系,自2016年起,《可再生能源》杂志自办发行。《可再生能源》杂志自1983年创刊以来,得到了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领域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全力支持和倾心爱护,使《可再生能源》杂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2025年08期 v.43;No.324 1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