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


  • 甲烷完全氧化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刘方杰;刘清华;王鑫;王小利;王清洁;

    甲烷催化氧化是消除天然气发动机尾气中甲烷排放的有效手段。文章对近年来甲烷催化氧化催化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和评价。概述了甲烷催化氧化的3种基本原理;阐述了载体、制备方法和助剂对贵金属催化剂催化活性、水热稳定性和耐硫性的影响;讨论了金属氧化物、钙钛矿、六铝酸盐和尖晶石等非贵金属催化剂的催化活性,重点评述了改性对提高非贵金属催化剂热稳定性和活性的效用;展望了甲烷催化氧化催化剂的未来研究方向。

    2025年09期 v.43;No.325 1137-1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7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5 ]
  • 棕榈壳热解挥发分的催化重整:加热方式对产物分布的影响

    刘说;安杨;寇巍;张莹莹;

    文章将椰壳活性炭作为催化剂,分别采用电加热和微波加热的方式,对棕榈壳热解挥发分进行了催化重整试验。结果表明:2种加热方式下的催化重整均促使生物油向气体转化,其中,微波加热方式下的生物油转化率为95.5%,电加热方式下的生物油转化率为74.5%;微波加热方式在生成苯酚方面展现出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在此加热方式下,生物油中的苯酚含量达到了83.0%,比棕榈壳直接热解时的苯酚含量提高了51.4%,实现了苯酚的富集,较好地提升了生物油的品质;对催化重整后的气体组成进行分析时发现,2种加热方式均提高了H_2和CO的含量;以活性炭为催化剂,在微波加热方式下催化重整棕榈壳热解挥发分可实现苯酚和合成气的共同制备。

    2025年09期 v.43;No.325 1145-1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6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基于气体扩散层接触压力均一性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封装载荷优化研究

    杨硕;李楠;谈柱恩;徐云飞;李江飞;刘智;林杰威;

    文章建立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燃料电池封装载荷对气体扩散层(GDL)接触压力均一性的影响,使用变异系数(C_V)衡量GDL接触压力的均匀程度,并以C_V最小为优化目标,使用支持向量机、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粒子群优化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和灰狼优化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建立代理模型,再将最佳代理模型作为优化算法中的适应度函数,通过灰狼优化算法对封装载荷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与其他3种方法相比,使用粒子群优化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建立的代理模型的预测精度更高;与优化前相比,C_V减小了35%,接触压力均一性得到提升,燃料电池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均得到改善。

    2025年09期 v.43;No.325 1151-1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7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太阳能日充排热水集热系统设计、计算方法

    谭嘉钰;王登甲;刘艳峰;郑治国;

    水作为集热工质可以提高太阳能集热系统的集热性能和经济性。为了更广泛地推广太阳能热水集热系统,文章以每日充注、排空该系统内的水作为防冻策略,建立太阳能日充排热水集热系统。首先,从理论角度对太阳能热水集热系统充注过程中水体和空气的流动特性进行了分析,建立了描述集热系统充注过程的数学模型,并通过实验验证其准确性;然后,分析了充注泵扬程、排气阀孔径、排气阀位置和集热管网规模对充注时间、充注过程中流速、压力的影响规律及影响程度;最后,通过对表征充注过程参数的限制,确定了充注系统的设计原则,为太阳能日充排热水集热系统的设计、计算提供了参考。

    2025年09期 v.43;No.325 1159-1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9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6 ]
  • 基于热湿耦合的严寒地区空冷型BIPV/T墙体保温层厚度优化

    于水;刘阳;孙圣坤;徐一嘉;崔恩宁;

    为探究空冷型光伏、光热建筑一体化(Building Integrated Photovoltaic/Thermal,BIPV/T)墙体热湿传递特性,文章以严寒地区沈阳为例,建立了强制对流空冷型BIPV/T墙体的热湿耦合传递模型,结合实验研究,分析了冬季工况下该墙体的热湿传递情况,并基于热湿耦合传递特性,优化墙体保温层厚度。结果表明,空冷型BIPV/T墙体的发电效率最高可达18.11%。空冷型墙体温度传递的时间滞后τ为17~19 h、衰减系数f为0.0007;普通墙体的时间滞后τ为11~13 h,衰减系数f为0.000 9,与普通墙体相比,空冷型墙体具有更大的时间滞后,可以提供更好的室内热舒适性。普通墙体内部含水量的增长率是空冷型墙体的5.6倍,空冷型墙体可以降低墙体含水量的增长。探究了BIPV/T系统与外保温墙体保温层厚度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优化墙体结构。结果表明,在考虑墙体热湿耦合行为时,空冷型墙体的最优保温层厚度为20 mm。

    2025年09期 v.43;No.325 1169-1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9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跨临界CO2内部过冷并行压缩制冷系统热力学分析与应用评估

    张凯钰;杨俊兰;王天宇;李梦希;

    为改善商超用CO_2制冷系统的性能,文章构建了加入内部过冷器的并行压缩制冷系统,通过仿真研究高压压力及环境温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并从能源效率、经济性和环保性3个方面对制冷系统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内部过冷并行压缩制冷系统的低温制冷性能优越,系统最优高压压力约为10 MPa;与基础增压制冷系统和并行压缩制冷系统相比,最优COP分别提升了53.8%和32.7%,改善效果明显;在炎热地区,CO_2制冷系统的年性能系数偏低,采用内部过冷并行压缩的形式可显著提高制冷性能。当城市电价为最主要影响因素时,该系统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及年度收入需求均在昆明最小,广州最大。该系统的总等效变暖效应相较于其他制冷系统降低了6.8%~16.2%。

    2025年09期 v.43;No.325 1180-1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9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进口导流叶片结构对风能汇聚过程的影响

    向文理;曾鹏飞;李春龙;张力;叶建军;谢军龙;张峻;

    进口导流叶片是影响聚风装置汇聚加速性能的关键部件。文章基于数值仿真方法,研究了常规导叶、延伸导叶、双级交错导叶3种进口导流叶片结构开,对比分析了其对装置内部流场分布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延伸导叶会阻碍集风通道的持续进风,使得进气流量和聚风效率明显降低;双级交错导叶能减轻背风侧的漏风现象,有效改善文丘里管道内的流动状态,从而提升喉口段的风速,提高发电功率。

    2025年09期 v.43;No.325 1189-1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0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双转子风力机的气动与功率特性分析

    张文广;岳凯;尹安达;孙嘉壕;

    为研究双转子风力机的气动特性,文章基于NREL 5 MW和WindPACT 1.5 MW风力机转子,首先,利用Solidworks搭建了双转子风力机模型,采用Fluent对双转子风力机流场特性进行仿真;然后,对比分析了双转子风力机与NREL 5 MW单转子风力机的流场特性;最后,对比分析了相同串列式布局的两台双转子风力机和两台单转子风力机的流场特性。对比结果表明:双转子风力机的尾流恢复速度快,转子中心处湍流强度小,风能利用率较高;采用串列式布局的两台双转子风力机,典型风速下的总功率均大于相同布局的两台单转子风力机功率之和。

    2025年09期 v.43;No.325 1197-1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5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基于超声微振动的风电机组叶片除冰仿真研究

    田旭;韩清鹏;朱瑞;袁斌霞;

    风机叶片的翼型虽然为曲线型,但在局部位置布置压电元件进行除冰时,可近似视为平板。基于此,文章开展了平板超声微振动除冰仿真研究。首先,利用Ansys Workbench对平板进行了模态分析,找到最佳除冰模态振型以及压电元件放置位置;然后,在模态分析的基础上,谐响应分析了PZT-4和PZT-5两种压电陶瓷对冰层粘附面剪切应力的影响;最后,借助除冰面积比,定量分析了压电元件厚度、形状、数量以及间距对除冰效果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在最佳压电元件厚度、形状、数量及间距下,系统的除冰面积比分别为78.44%,78.13%,87.41%和86.73%。该结论可为除冰系统的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2025年09期 v.43;No.325 1205-1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3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基于历史发电及气象数据的双阶段风力发电量预测方法

    顾凌龙;何非;龙苏岩;岳紫玉;

    为准确、可靠地预测风力发电量,进一步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文章针对仅使用历史发电数据或气象数据的预测模型存在的缺陷,提出了一种基于历史发电数据与气象数据的双阶段风力发电量预测模型。首先,利用历史发电数据并基于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MA)实现发电量的初步预测,并获取残差序列;然后,结合气象数据和残差序列,基于Bi LSTM模型对残差序列进行预测,同时,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PSO)实现ARIMA模型的定阶及Bi LSTM模型的超参数优化;最后,构建了包含训练、测试和优化在内的算法流程。实验结果表明,双阶段风力发电量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高于单一模型,R~2比其他模型提高了5.3%以上。

    2025年09期 v.43;No.325 1213-1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0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平台六自由度运动对漂浮式风机尾流的影响

    白雪平;李张翰熠;董芬;李元芳;韩星星;兰惠;

    构建快速有效的数值模型研究平台运动响应对漂浮式风机性能与尾流的影响,是评估海上漂浮式风电场发电功率的基础。文章提出了一种漂浮式风机尾流模型,将平台运动附加的速度修正引入致动线模型,实现对机组在六自由度条件下尾流的动态仿真,探究了NREL 5 MW参考风机在规则正弦周期纵荡、横荡、垂荡、纵摇、横摇和艏摇六自由度运动工况下的尾流涡演变与速度损失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漂浮式平台的各种自由度运动响应会导致风机尾涡出现涡对和涡环现象,并改变风机远、近尾流区的过渡与自相似性的发生起点。在无环境湍流的情况下,固定风机的尾流长度约为22D,各运动工况下的尾流长度依次变化为固定工况时的0.7,0.6,0.6,1.1,1.2,1.2倍。文章的研究成果对开发漂浮式风机工程尾流模型和风电场微观选址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25年09期 v.43;No.325 1221-1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8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弱电网下光储微电网跟网型变流器阻抗建模与谐振抑制研究

    张常友;朱作滨;孙树敏;丁月明;

    弱电网条件下跟网型并网变流器在组网时易发生谐振,为了使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能够不脱网稳定运行,文章提出了基于锁相环补偿的电网电压前馈跟网型VSG谐振抑制方法。首先,对跟网型VSG变流器进行小信号阻抗建模及稳定性分析,为了消除锁相环带来的负阻效应,建立电网电压前馈控制谐振抑制方法;其次,在电网电压前馈的基础上,引入锁相环补偿环节对阻抗进行重塑,并对其进行小信号阻抗建模及稳定性分析;最后,建立基于锁相环补偿的电网电压前馈控制跟网型VSG系统仿真模型并进行仿真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文章所提方法在弱电网下具有较好的鲁棒性能,能提升系统组网稳定性。

    2025年09期 v.43;No.325 1229-1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8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计及风机禁止转速区间的风电-光热联合外送频率约束备用优化模型

    齐英伟;黄宇辰;王俊芳;郭创新;

    风电大规模接入电网造成电力系统备用容量不足,电网系统频率稳定问题突出。文章考虑风电机组通过主动功率控制为系统提供备用支撑,详细分析了风机禁止转速区间对风电备用的影响,建立了计及禁止转速区间的风电备用优化模型。在此基础上,考虑光热电站的能量时移特性,建立了风电-光热电站联合运行模型以增强电力系统运行灵活性。最后,建立了计及禁止转速区间的风电-光热联合外送频率约束备用优化模型。在IEEE39节点系统中开展算例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模型可有效提升系统运行灵活性和频率稳定性。

    2025年09期 v.43;No.325 1240-1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3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基于直流电容电压同步的构网型永磁直驱风电机组暂态电压支撑策略

    钱敏慧;刘艳章;胡同宇;贾晨;李超全;杨德健;

    含高比例新能源和高比例电力电子装置的电力系统具有弱电网特征,跟网型风电系统无法自主提供电压支撑能力。针对基于直流电容电压同步的构网型风电机组在发生短路故障时存在过流风险及电压支撑潜力利用不充分的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电压支撑策略。首先,分析了直流电容电压同步构网型风电机组的惯量同步及自主电压支撑机理;然后,基于潮流方程及构网型风机联网结构,分析了构网型风电机组故障期间影响并网点电压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一种自适应电压支撑策略;最后,基于PSCAD/EMTDC仿真平台,构建了基于直流电容电压同步的构网型风电并网系统,并在不同场景下验证所提策略的有效性。

    2025年09期 v.43;No.325 1249-1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0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分布式储能聚合控制方法研究

    柳丹;康逸群;熊平;江克证;陈霞;

    分布式储能的优化控制对于充分发挥储能系统的调节潜力、支撑高比例光伏接入下配电网的安全稳定与经济运行具有重要作用。文章提出一种基于分层分区架构的分布式储能聚合控制方法,并以综合运行控制成本最小化为目标,建立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分布式储能聚合控制决策模型。以IEEE 3机9节点系统为例进行仿真分析,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正确性与有效性。研究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应对高比例光伏接入给配电网运行带来的不确定性,实现分布式储能的聚合控制与优化运行,具备较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2025年09期 v.43;No.325 1260-1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5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计及不确定性的含多类型储能的综合能源系统低碳经济调度

    安娜;刘庭响;杨立滨;曹志梅;张永鑫;郝珊珊;

    为约束综合能源系统碳排放并应对可再生能源与负荷的不确定性,文章提出一种基于改进信息间隙决策理论的含多类型储能调度策略。首先,在供能侧引入风光出力相关性约束,并在负荷侧结合冷、热、电多类型需求响应。在此基础上,以最小化系统运行成本和碳交易成本为目标,构建确定性经济低碳调度模型。进一步地,针对源荷两侧的不确定因素,提出改进的信息间隙决策理论方法,通过熵权法量化不确定性参数的权重,并采用线性加权策略将其整合至鲁棒性与机会约束模型中,从而揭示不同风险偏好下的最优调度规律。最后,通过算例仿真验证了所提策略在经济性、低碳性和灵活性方面的有效性。

    2025年09期 v.43;No.325 1268-1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7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科技论文参考文献编排格式

    <正>1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标识类型].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可选项).[1]刘长浥,王伟胜,赵海翔,等.风力发电机[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42-76.[1] L iu Changyi,Wang Weisheng,Zhao Haixiang,et al.Wind Driven Generator[M].Beijing:China Electric Power Press,2009.42-76.

    2025年09期 v.43;No.325 1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可再生能源》杂志自办发行启事

    <正>尊敬的读者:为提高期刊发行效率,扩大期刊影响,方便读者与编辑部的联系,自2016年起,《可再生能源》杂志自办发行。《可再生能源》杂志自1983年创刊以来,得到了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领域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全力支持和倾心爱护,使《可再生能源》杂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可再生能源》杂志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能源与动力工程类)、CSCD来源期刊(C库)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美国《化学文摘》(CA)、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CABI)、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和波兰《哥白尼索引》(IC)的收录期刊。

    2025年09期 v.43;No.325 1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