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


  • 非对称槽式抛物面聚光器的仿真与性能研究

    梁振刚;侯静;常泽辉;郑宏飞;葛洪川;

    基于光学成像原理,设计了一种由两个不同抛物面组合而成的、适于在太阳能中低温集热领域应用的新型非对称槽式抛物面聚光器。文章介绍了该聚光器的工作原理,并在计算机上三维建模,利用光学分析软件计算了其中所安装的圆管型接收器和平板型接收器的光学效率,分析了接收器上的光线接收率随入射偏角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新型非对称槽式抛物面聚光器在入射偏角为6°时,圆管型接收器表面的光线接收率达到71%;在最大尺寸条件下,圆管型接收器的接收效果优于平板型接收器;实际测试所得的装置聚光热效率为34%。

    2015年02期 v.33 159-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5K]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 ]
  • 水冷型PV/T集热器的换热性能研究

    胡边;闫素英;张宏治;

    光伏/光热(Photovoltaic/Thermal,PV/T)集热器集光伏发电与太阳能低温热利用于一体,可以同时输出电和热,是前景较好的新型太阳能利用技术。文章利用Fluent软件数值模拟了多进多出形式的水冷型PV/T集热器,分析了水的入口温度、流速及辐射强度对光伏电池温度及出口水温的影响。研究显示,在最佳匹配条件下,集热器的光电转化率和光热转化率能得到综合提高。

    2015年02期 v.33 164-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3K]
    [下载次数:7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1 ]
  • 基于小波变换和神经网络的光伏功率预测

    张立影;刘智昱;孟令甲;王泽忠;

    提出了一种小波分解(Wavelet Transform,WT)和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NN)相结合的预测方法,并引入理论太阳辐照量、温度和相对湿度数据来预测未来24 h光伏电站的输出功率。小波分解能有效地表征光伏电站输出功率时间序列的局部特征,人工智能方法可以捕捉到光伏发电中的非线性特性。预测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预测光伏电站输出功率,能有效地提高预测精度。

    2015年02期 v.33 171-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7K]
    [下载次数:6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1 ]
  • 基于系统记录数据的光伏阵列参数辨识与功率预测研究

    周勇;阮毅;赵春江;张巍;

    基于光伏电池单二极管等效电路模型,对常用的两参数模型和四参数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一种仅依靠光伏电池厂家提供的4个标准参数,进行光照、温度参数修正,并采用迭代方法计算相关参数的光伏模型优化方法。通过仿真比较两种光伏模型的I-U和P-U特性曲线,同时结合系统记录的光照、温度及实际发电量数据,分别对两种光伏模型T-P曲线与系统实测的T-P曲线进行比较,显示出四参数模型更加精确,平均相对偏差为2.78%,而两参数模型的平均相对偏差为4.26%。文章验证了所提迭代方法的正确性,该优化模型可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

    2015年02期 v.33 177-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6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 ]
  • 三效管式太阳能海水淡化装置性能分析

    郑子行;索晓娜;忻晔晨;

    设计制造了一种三效管式太阳能海水淡化装置,对该装置进行了产水性能试验,给出了产水率、累计产水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试验结果表明,在全天累计辐照量为22.09 MJ/(m2·d)的情况下,装置全天累计产水量为2.48 kg。文章重点研究了系统的传热传质机理,构建了理论模型,利用数值计算软件Matlab对装置进行了性能分析,得到了装置的各级产水率、总产水量等数据。比较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表明,两者最大误差只有11%,说明所建立的理论模型是比较准确的。

    2015年02期 v.33 184-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K]
    [下载次数:3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 ]
  • 孤岛双馈异步风力发电机组自抗扰控制研究

    陈林;杨俊华;陈思哲;王秋晶;吴捷;

    针对孤岛运行双馈异步风力发电机输出电压易受负载切换影响、PI控制器对电机参数依赖性高等问题,建立了包含励磁电流动态过程与电机参数误差的数学模型。将电机参数误差和励磁电流动态过程分别视为系统的内扰与外扰,应用分离性原理和零极点配置方法设计双闭环自抗扰控制器替代PI控制器,扩张状态观测器可实时估计系统总扰动,并通过前馈进行补偿。建立兆瓦级DFIG孤岛运行仿真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文章控制方法能够有效抑制负载切换引起的电压扰动和电机参数变化的影响,提高了系统抗扰动性能。

    2015年02期 v.33 18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5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 ]
  • 永磁直驱风力发电并网逆变器电流滞环控制

    华东;李永东;程志江;谢永流;史瑞静;樊小朝;

    永磁直驱风力发电系统网侧逆变器采用单电流环控制时,其稳定性不足,输出电流谐波含量大、电能质量下降。文章分析了含有LCL滤波并网逆变器的数学模型,提出了瞬时功率外环、电流滞环内环的控制策略。通过仿真结果表明,在该控制策略下,并网系统输出的电流波形较好,谐波含量低,具有良好的动态跟踪响应特点,并满足了风力发电并网的控制要求,有效验证了该控制方法的可靠性和正确性

    2015年02期 v.33 196-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4K]
    [下载次数:3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 ]
  • 双馈风力发电机组的间谐波问题分析

    徐青龙;左世彦;

    分析了双馈风力发电机组的间谐波产生原理和DFIG间谐波的特点,然后对目前电力系统IEC框架下间谐波检测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文章采用高斯窗调节因子的S变换来检测变速风力发电机组的间谐波,并与IEC标准中的检测方法进行了对比,通过分析风电机组现场运行数据,说明DFIG输出的间谐波具有明显的特征频次,而这些特征采用已有的标准无法体现出来。

    2015年02期 v.33 203-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0K]
    [下载次数:3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风电场接入地区电网静态电压稳定性分析

    李峰;管霖;陈国璋;赵卓立;尹旭;

    在风电场规划阶段,为研究地区电网允许接入风电场的最大容量,静态电压稳定性,在DIg SILENT软件中,绘制关键节点的PV曲线,分析了不同功率因数下电网的电压稳定性。以洋前风电场接入湛江电网为例,通过仿真得到了洋前风电场接入的最大容量。仿真结果可以为风电场规划提供一定的指导。

    2015年02期 v.33 209-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0K]
    [下载次数:3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基于AHP和D-S证据理论的风电项目综合后评价研究

    华泽嘉;侯晨璇;谷彦章;

    创建了风电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了基于AHP和D-S证据理论的综合评价模型。采用3标度法改进层次分析法,合理确定了指标权重,并运用证据理论较好地处理了项目后评价中的不确定信息,两种方法相结合使得评价结果更加准确和合理。以吉林省某风电场为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项目总体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综合影响方面和综合可持续方面相对较好,而综合运营管理方面和综合效益方面相对较差,最后通过分析其原因给出解决建议。

    2015年02期 v.33 214-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8K]
    [下载次数:5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2 ]
  • 基于改进猴群算法的山地风电场建模研究

    孙承祥;宋玮;王磊;汪春莉;

    根据风电场等值建模理论,利用风电场的详细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猴群算法的山地风电场建模方法,并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建立一个9 MW的小型风电场进行了仿真实验。通过三种风速下的仿真结果表明,基于改进猴群算法的单机等值模型和详细模型具有基本一致的运行特性,可以更加简单方便地得到风电场的模型,这为大型山地风电场的等值建模提供了基础。

    2015年02期 v.33 220-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3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 ]
  • 基于POT极值理论的风力发电机组载荷测试分析与应用

    宋钢;张新燕;郭亮;刘江涛;

    针对传统风力发电机组叶片的载荷测试以及寿命预测分析的效率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风力发电机组叶片载荷测试系统,利用POT极值理论结合GPD分布和威布尔分布对载荷谱进行外推,为疲劳检测提供可靠的极值载荷信息,并选用Miner线性累积损伤理论对构件进行寿命预测。最后利用FAMOS软件与传统测试方法进行对比,不但保证了测试的准确性,更使载荷分析与寿命预测的效率得到了提高。

    2015年02期 v.33 226-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4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基于CLSSVM的风电机组齿轮箱故障诊断

    黎涛;唐明珠;谭欣星;

    针对风电机组齿轮箱传统故障诊断方法以全局误诊断率最小化为目标,忽略了误分类型之间的差别的问题,提出基于代价敏感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Cost-sensitive Least Squares Support Vector Machine,CLSSVM)的风电机组齿轮箱故障诊断方法。该方法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原始最优化问题中二次损失函数中嵌入不同样本的误分类代价,建立以误分类代价最小化为目标的CLSSVM故障诊断模型,并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和代价敏感支持向量机比较。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提高误分类代价高的故障类样本的诊断正确率,具有代价敏感性,其训练速度也足以满足风电机组齿轮箱故障诊断实时性的需求。

    2015年02期 v.33 232-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5K]
    [下载次数:3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考虑翘曲效应的风力机叶片弯扭耦合特性计算方法

    周邢银;安利强;王璋奇;

    为了研究截面翘曲对大型风力机叶片弯扭耦合特性的影响,分别建立考虑翘曲效应和不考虑翘曲效应的梁模型,并对叶根截面、翼型截面特性进行了计算,表明考虑翘曲效应的梁模型在计算叶片截面刚度时得到的结果更准确。采用考虑翘曲效应的方法计算了5 MW风力机叶片的截面刚度,分析了叶片梁帽铺层角度对风力机叶片弯扭耦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否考虑翘曲效应,获得最大弯扭耦合特性的梁帽铺层角度都为20°;在同样的梁帽铺层角度下,翘曲效应对叶片不同部位(特别是在翼型过渡区域及气动翼型区域)的弯扭耦合系数影响很大。

    2015年02期 v.33 238-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8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分时电价下大用户直接消纳风电优化模型

    张晨;谭忠富;董安有;

    风电出力与负荷需求的不协调性导致弃风现象时有发生,实行分时电价和引导大用户直接消纳风电可以优化弃风问题解决方案。文章建立了分时电价下大用户直接消纳风电时火电、风电、大用户3方的收益模型;建立了考虑火电、风电、大用户3方约束条件下的系统利益优化模型;以利益最大和弃风最小为目标,对提出的算例进行优化,表明大用户与分时电价双途径可以优化风电消纳,同时需要考虑合理的弃风,以使各方利益均衡。算例分析验证了所提出模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表明该模型对风电与需求侧组合调度策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

    2015年02期 v.33 244-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9K]
    [下载次数:4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1 ]
  • 浅层地热能热响应测试仪检测台检测机理及试验研究

    金光;杨雪;毕文明;

    岩土导热系数是地埋管换热器设计的重要依据,获取导热系数的有效措施是现场热响应测试法。为检测国内大多数热响应测试仪器的性能,基于线热源理论设计了一套浅层地热能热响应测试仪性能检测平台。介绍了检测台的结构和功能,建立了检测台的控制系统。利用所开发的检测台对1台热响应测试仪进行测试,分别模拟不同参数的"标准孔"。该检测台的出水温度可按控制要求稳定输出,可以模拟可控的"标准孔",被检测的热响应测试仪流量和温度误差均符合要求,精度较高。通过热响应试验得到的导热系数误差的平均值为3.63%。

    2015年02期 v.33 251-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4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发展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的碳排放效应综述

    陈瑜琦;王静;蔡玉梅;

    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最初被认为是"清洁能源"和"绿色能源",并在各国政府以"减排"为目标的相关政策支持下得到了快速发展;但近两年却有学者提出,发展生物燃料可能会导致更多的碳排放,对碳排放效应的认识发生了转折性分歧。文章基于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的碳排放效应,系统综述了其碳排放效应研究历程,结果表明:仅通过生命周期评价法对比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与化石燃料的生产流程,二者的确能够显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但如将它们所带来的土地利用的变化考虑在内,就会产生更大的碳排放;尤其是改变森林、草地等碳储量高的土地利用方式,可能需要上百年的回收期。因此,未来制定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发展政策前,有必要将其带来的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效应考虑在内,以准确认识其综合碳排放效应。

    2015年02期 v.33 257-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1K]
    [下载次数:13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1 ]
  • 木质素结构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武小芬;苏小军;陈亮;陈静萍;王克勤;

    木质素是由愈创木基丙烷、紫丁香基丙烷和对羟苯基丙烷3种单体组成的三维网状天然高分子聚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它在现代能源和化工行业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文章从木质素的结构出发,对木质素分离纯化和结构研究的主要方法(化学降解法、紫外可见光谱、傅立叶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光谱等)进行总结,并提出了木质素结构研究方法所面临的难点问题。

    2015年02期 v.33 26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7K]
    [下载次数:20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6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双边拍卖的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的绿色证书交易机制设计

    赵新刚;王晓永;

    针对电力市场可再生能源配额制下绿色证书交易机制设计问题,阐述了有限多个绿色证书出售方和购买方的决策优化问题,在绿色证书竞价规则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具有激励相容的双边拍卖机制。结果表明,设计的拍卖机制满足绿色证书交易出清和交易规则,不仅能保证火电厂以最低的成本顺利完成规定的可再生能源配额义务,而且能够让具有成本优势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厂生产更多的电力,提高了可再生能源开发的成本效益。最后通过算例验证了该机制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2015年02期 v.33 275-2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8K]
    [下载次数:9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0 ] |[阅读次数:0 ]
  • 江苏省生物质发电产业现状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胡婕;贾冰;许雪记;

    生物质发电是秸秆能源化利用的主要方式。笔者调查了江苏省可利用秸秆资源的潜在分布情况,总结了当前生物质能企业面临的运营管理及技术问题。通过对秸秆原料供应流程的考察,探讨如何构建合理有效的秸秆物流及储运体系。分析了电力直供模式在工业园区的应用前景,提出"输配分离、就地消纳"的生物质能源利用模式;以宿迁市凯迪生物质电厂为研究案例,认为电力直供将对地区能源结构优化和产业体系升级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015年02期 v.33 283-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0K]
    [下载次数:4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餐厨垃圾厌氧消化工艺研究

    裴占江;刘杰;王粟;寇巍;张大雷;

    为了提高餐厨垃圾的厌氧消化效率,对餐厨垃圾序批式厌氧消化(BT)、半连续厌氧消化(SCT)、固液两相厌氧消化(SLT)进行了比选研究。研究结果表明,SLT生产系统有效提高了厌氧消化效率,单位沼气产量与甲烷含量也都显著提高,SLT,SCT及BT的单位VS最大沼气日产量分别为430,270 m L和150 m L,最高甲烷含量分别为68%,57%和50%;SLT的产酸效率及有机酸利用率均显著提高,有机负荷率较SCT提高50%,能够达到9 g/(L·d)。餐厨垃圾的SLT工艺有机负荷及消化效率较SCT及BT工艺均有大幅提高。

    2015年02期 v.33 289-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2K]
    [下载次数:5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 ]
  • 普通小球藻产油性能研究

    金虹;P.K.Andy Hong;Diana Bao;曹长年;吕海棠;马明英;白东亚;

    以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培养时间、培养温度、起始p H、不同碳源、氮源以及不同碳氮组合对其生物量和油脂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培养温度为28℃、起始p H为8,最优碳氮源分别是浓度为20 g/L的葡萄糖和浓度为1.0 g/L的尿素时,培养15 d收获,普通小球藻油脂产率可达到156.4mg/(L·d),比优化前提高51%,为今后扩大培养小球藻、提高其油脂产率奠定了理论基础。

    2015年02期 v.33 296-3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2K]
    [下载次数:2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基于LCA方法沼渣沼液生产利用过程的环境影响分析

    衣瑞建;张万钦;周捷;李伟;吴树彪;陈理;董仁杰;

    采用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以1 t沼渣沼液为功能单位,评估了北京市延庆县某大型沼气工程的沼渣沼液在生产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影响,并与化肥生产利用全过程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整个生产利用过程中,沼渣沼液环境影响综合指数为-13.949×10-3,化肥的环境影响综合指数为5.219×10-3。沼渣沼液作为有机肥用于农业生产,对全球变暖、环境酸化、富营养化、光化学氧化和能量消耗等方面的负面作用小于化肥,但在人类毒性和土壤毒性方面的负面作用比化肥大。

    2015年02期 v.33 301-3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6K]
    [下载次数:7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1 ]
  • 猪粪与餐厨废弃物混合厌氧消化工艺优化研究

    谷士艳;于美玲;寇巍;李轶;张大雷;

    以猪粪和餐厨废弃物为主要原料,采用统计软件Design-Expert 7.0.0的响应面方法中的Box-Benhken设计模式,分析比较了厌氧发酵过程中两种物料的原料配比、p H、TS浓度3种因素对产气量的影响,拟合出一个三元二次多项式方程。研究结果表明,原料配比与p H的交互作用极显著,原料配比和TS的交互作用极显著,p H和TS的交互作用显著;在试验考察范围内,单个因素对产气量的影响顺序为TS>p H>原料配比。通过对方程的回归分析,得出混合发酵的最优工艺条件:原料配比为1∶1,p H为7.11,TS为10.08%,模型理论预测该条件下产气量为30 459.5 m L。经过模型验证试验,产气量的预测值和实测值的相对误差很小,表明模型拟合良好。

    2015年02期 v.33 308-3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5K]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 ]
  • 投配率对餐厨垃圾与污泥二级高温厌氧发酵产甲烷的影响

    郭志伟;李勇;倪海亮;任维琰;顾广发;

    文章主要研究了不同投配率对二级发酵特性的影响。实验采用的餐厨垃圾与污泥按TS比为1∶3进行混合,一级出料经脱氮并调节p H后加入二级发酵罐中,二级发酵罐的投配率分别设置为6%,8%,10%,12%。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投配率对二级发酵罐中COD去除率、VS去除率、日产气量以及产气中甲烷的百分含量都有一定的影响,投配率为6%,8%,10%,12%时,COD去除率分别为66.7%,63.3%,75%,87.5%,VS去除率分别为36.6%,40.7%,40.6%,44.1%,日产气量分别为3 012.8,4 851.3,10 507.8,10 996.5 m L,产气中甲烷百分含量分别为66.05%,89.83%,85.41%,91.49%。二级发酵罐的最佳投配率为12%。

    2015年02期 v.33 314-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3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 废弃柞木段热解特性及其反应动力学研究

    孙晓宇;王波;赵丽凤;

    以废弃柞木段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不同升温速率(5,15,25℃/min)下的热解失重实验以及TG和DTG曲线分析,采用分布活化能模型(DAEM)和一级反应模型研究其反应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脱水干燥的废弃柞木段热解过程主要分为过渡、挥发分析出和碳化3个阶段,随着升温速率的提高,DTG曲线有向高温侧移动的趋势,不同升温速率下的最大热解速率所对应的温度在360~380℃;采用DAEM得到的主热解阶段活化能为210~260 k J/mol,一级反应模型得到的主热解阶段活化能约为62 k J/mol,两种模型都能够较好地描述废弃柞木段主热解阶段,而DAEM模型更为全面。

    2015年02期 v.33 320-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4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 ]
  • 大规模潮流能发电接入电网的调峰充裕性评估

    吴峰;张弘;

    随着潮流能发电技术日趋成熟,大规模的潮流能发电系统将并网运行。潮流能发电系统的输出功率每天随时间在零和最大功率之间变化,这对电网的调峰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文章基于非序贯蒙特卡洛模拟方法,通过计算调峰不足概率指标对大规模潮流能并入电网条件下的电网调峰充裕度进行评估,研究潮流能极限接入功率,并与风电接入后系统的调峰充裕性进行比较,由于潮流能的可预测性,潮流能的接入对系统调峰充裕度的影响远远小于风力发电。通过对IEEE-RTS32机测试系统进行仿真分析,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015年02期 v.33 326-3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1K]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 ]
  • 科技论文参考文献编排格式

    <正>1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标识类型].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可选项).[1]刘长浥,王伟胜,赵海翔,等.风力发电机[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42-76.[1]L iu Changyi,Wang Weisheng,Zhao Haixiang,et al.Wind driven generator[M].Beijing:China

    2015年02期 v.33 3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可再生能源》杂志征稿简则

    <正>《可再生能源》杂志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能源与动力工程类)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美国《化学文摘》(CA)、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CABI)、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和波兰《哥白尼索引》(IC)的收录期刊,面向国内外发行。本刊报道太阳能、生物

    2015年02期 v.33 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