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海峰;李凤婷;贾言争;吴为民;
基于目前国内光伏电站光伏电池板的主流安装模式,设计了光伏阵列无水清扫机器人。根据机器人所要具有的自动实现上下行走足错位调节功能、停靠位置躲避遮挡功能和无死角全面清扫功能,确定其整体运行控制策略。利用模糊控制方法重点研究了机器人行走过程中上下行走足的错位调节。通过在Matlab/Simulink下的仿真及现场实验表明,所设计的模糊控制器合理、实用,能够实现预期的目标。
2015年10期 v.33 1439-14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0K] [下载次数:9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1 ] - 尹庆磊;姜辰明;王学孟;沈辉;
随着切割技术的进步,晶体硅电池制作得越来越薄,这符合晶体硅电池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技术发展趋势。文章模拟了不同厚度钝化发射极及背局域接触(PERC)电池的效率;基于110,130,150,170μm 4种厚度的单晶硅薄片制作了PERC电池,通过表征其I-U特性、量子效率(QE)、电致发光(EL)来研究薄片电池制作的工艺问题。
2015年10期 v.33 1445-1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K] [下载次数:7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 - 习冬勇;陈淳;Thangaraj Baskara pandian;孙杰;
采用各向同性腐蚀法制备多晶硅绒面,通常使用的腐蚀液为HNO3和HF的混合溶液,增加适量酸性添加剂,可以有效地改进制绒效果,提高多晶硅电池转换效率。文章研究了酸性添加剂在不同酸腐蚀液浓度配比条件下制备的绒面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腐蚀液中加入酸性添加剂后,绒面表面腐蚀坑细小均匀,有效地降低了绒面反射率,减少了电池产生的漏电;当腐蚀液中HNO3/HF/酸性添加剂的浓度比为8∶1∶0.4时,所制备绒面的反射率达到最低值,为21.87%,其转换效率最高。
2015年10期 v.33 1450-14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侯静;于苗苗;郑宏飞;常泽辉;毛巨正;
提出了一种新型两效竖管式太阳能苦咸水淡化装置,介绍了该装置的结构和运行原理,对其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和分析,给出了装置在室内电加热试验中各测点温度变化曲线、淡水产量和室外测试结果,计算了装置在室内测试条件下的性能参数GOR。试验结果表明:在室内测试中,该装置在加热功率为305 W的条件下,淡水产量为0.39 kg/h,其性能系数为0.84;在室外试验中,该装置的淡水产量可以达到1.25 kg/h。
2015年10期 v.33 1454-1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下载次数:2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刘森;陈滨;赵汝和;孙姣姣;
分析了控温材料(TCM)在不同采暖方式及不同布置形式下对室内温度的影响;利用吸热系数B分析了TCM对房屋热稳定的影响;比较了各布置工况的平均辐射温度及布置前后的不均匀辐射变化;研究了对室内热舒适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太阳能采暖系统停止工作的夜间,TCM可以抑制室温的波动;太阳能空气采暖系统白天工作时,增大北墙和顶棚的TCM布置量,夜间非采暖阶段增大东西墙的TCM布置量,更有利于提高房屋的热稳定性;东西北墙和顶棚布置TCM,比无TCM布置时的辐射不均匀度降低了20%左右。
2015年10期 v.33 1459-14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0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 ] - 海涛;王路;李珍珍;吕会荣;张朝;李朝伟;
文章设计了一种改变光伏板拓扑系数的发电系统。以SC15F2K61S2单片机为控制核心,通过光强传感器检测的光强信号控制继电器的触点,改变光伏板固有的拓扑系数,实现了可变的拓扑结构。实验结果表明,此系统提升了传统光伏发电系统功能,提高了光伏发电系统的发电量,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2015年10期 v.33 1465-1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林盛鑫;张志;
文章针对屋顶光伏发电及并网设计了DC-DC-AC型双级式的电力变换器,即前级最大功率跟踪电路和后级单位功率因数并网逆变电路,介绍了双级电力变换器的结构与原理,研究了最大功率跟踪与单位功率因数并网问题,提出基于双环MPPT和专家PID控制的系统控制方法,通过仿真和搭建屋顶光伏发电系统实验平台,分别验证了文章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2015年10期 v.33 1470-1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0K] [下载次数:2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罗书克;张元敏;杨明;
基于同步参考系的锁相环技术在并网逆变器电流控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文章提出了一种无锁相环的LCL型并网逆变器控制技术。该控制策略基于瞬时功率理论的无锁相环控制方案和正序基波分量提取算法计算并网电流参考值,同时对准PR+HC电流控制器在电网基频偏移时无法保证谐波抑制的缺点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理论分析表明,在非理想电网条件下,该并网控制策略可以提高并网质量,改进了原有繁琐的锁相步骤、坐标变换、解耦控制等环节,具备无功独立控制功能,能够自动跟踪电网频率的偏移。最后实验证明文章理论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2015年10期 v.33 1478-1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4K] [下载次数:3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黄芙蓉;张新燕;
文章通过对哈密地区大规模风光出力的分析和预测,为平抑功率的波动和弥补能量的缺失,配置了以蓄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组成的储能系统,考虑其充放电效率和电网的转换效率,以经济最优为目标,通过粒子群算法进行优化,验证了储能系统的合理性。此储能系统不仅能平抑电网功率的波动和弥补电网的能量缺失,而且可以大幅度提高经济性和能源的利用率。
2015年10期 v.33 1487-14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下载次数:2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陈赟;陈得治;王毅;马世英;宋云亭;高峰;杨定乾;
基于风光火打捆高压直流外送的送端电网场景,分析了风、光接入对电网系统动态频率及风光的低惯量、随机波动等给高频切机整定的影响;最终评估了风光火无序切机易出现的电网二次扰动、切机量增加以及稳定性恶化等问题,提出了安全及经济性的风光火混合类型电源高频切机顺序原则和整定方案,并结合宁夏电网进行了仿真验证。
2015年10期 v.33 1492-1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K] [下载次数:2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肖晶晶;
国内已生产出能够充分利用低风速地区风力资源的风力发电机组,以解决该区域风能利用率低、风力不稳定的一些问题。通过对比不难发现,这些风力发电机组的叶片长度都比以往同级别机型的长度增加不少。叶片的加长同时也增加了道路交通运输的成本,特别是山区、某些低山地区的自然地形本来就比较复杂,叶片加长直接导致了增加道路宽度的要求,施工工程量也随之增大,从而增加了整个项目的成本,降低了项目的发电效益。文章结合安微某风电场的建设,总结了低风速风电场的道路优化设计,为同类型的风电场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工程经验。
2015年10期 v.33 1499-15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9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 - 童星;郑建荣;张永明;
针对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全功率地面测试平台,提出一种6自由度并联机构加载装置。建立了加载机构参数化力学模型、加载轮毂处载荷与油缸作用力之间的力学传递方程和性能评价指标,给出加载机构优化设计数学模型和方法。以2 MW风力发电机组为实例进行了加载装置结构优化设计,优化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降低所需加载驱动力。
2015年10期 v.33 1508-1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苏志勇;于良峰;张丽娜;王洋;
将数值分析的方法应用于测风数据标准差(简称标准差)的分析上,提出了两个用于检验标准差合理性的参数,并应用工程实例对这两个参数进行了验证。文章提出的方法可用于测风塔测风数据的验证和分析,同时可作为目前标准中关于数据合理性检验部分的补充。
2015年10期 v.33 1512-15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焦江波;陈企楚;刘畅;李昊;周涛;孙忠诚;
为了解决当前分布式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由于种类、规约以及规模差异导致难以集中监测和管理的问题,设计出一种分布式部署、功能可裁剪、应用可扩展、故障可自愈的需求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线监测系统。系统按照国际通用的电网信息数据模型标准设计,在国内首次为不同类型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制定统一的数据采集和传输标准,能够实现辖区内所有太阳能、风力、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数据统一采集和实时监测。该系统已经在北京市范围内开展应用,预计到2017年,北京市接入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将达到1 500个。目前已经接入项目数量超过100个,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也得到了验证。
2015年10期 v.33 1516-1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K] [下载次数:3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 ] - 孟二林;于航;
为了揭示相变围护结构内、外表面的传热机理,文章针对夏季相变围护结构的两种不同传热过程,提出了"隔热因子"和"吸热因子"两个评价指标用于评价其传热性能,并利用热阻法建立了两种传热情况下的传热方程,对两个评价指标进行了理论求解;最后对影响两个评价指标的各个因素进行了单因素分析,得出不同因素对评价指标影响的规律。该研究可以为相变围护结构的参数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2015年10期 v.33 1523-1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刘炳成;梁宝华;苑善通;
分析了蒸发器换热过程中热源温度对窄点温差位置的影响,讨论了冷凝温度和热源温度对有机朗肯循环(ORC)系统的影响。随着热源温度的升高,蒸发器窄点温差位置由有机工质蒸发温度处转移到蒸发器有机工质入口温度处。考虑冷却水循环,系统存在最佳冷凝温度,当冷凝温度低于最佳冷凝温度时,净功输出随冷凝温度的降低而急剧下降。给定工况下,最佳冷凝温度随热源温度的增长近似线性升高,热源温度每升高1℃,最佳冷凝温度增长0.035~0.045℃;净功输出随热源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上升速度存在转折点,转折发生在热源温度为160~270℃时。
2015年10期 v.33 1529-15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2K] [下载次数:4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 ] - 陈国华;李运泉;彭浩斌;李越胜;江志铭;
选用木基和竹基生物质燃料进行燃烧热重实验,分段推断其燃烧反应机理及拟合计算动力学参数,探究燃烧动力学特性随温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木基生物质燃料着火温度、燃尽温度、挥发分析出燃烧最大速率及其对应温度均低于竹基生物质燃料,焦炭燃烧阶段前者的燃烧速率大于后者;木基生物质燃料挥发分析出燃烧初期(260~280℃)和过渡阶段(360~440℃)燃烧反应机理为三维扩散机理(G11),挥发分析出燃烧及焦炭燃烧最大速率前后的机理函数不相一致,竹基生物质燃料整个燃烧反应过程可用同一机理函数描述。挥发分析出燃烧阶段,木基生物质燃料活化能随温度按"增加-下降-增加-下降"变化,竹基生物质燃料则先增加至峰值后下降。
2015年10期 v.33 1535-1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下载次数:2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 ] - 张霞;蔡宗寿;陈丽红;陈颖;陈立畅;
试验研究了压力和粒径两个加工参数对水葫芦颗粒燃料成型品质的影响。首先在原料湿度为12%,温度为100℃,粉碎机筛眼直径为2 mm的条件下,研究了压力的变化(29.9,59.7,89.6,119.4,149.3 MPa)对水葫芦颗粒燃料成型品质的影响;然后在压力为119.4 MPa,湿度为12%,温度为100℃的条件下,研究了粉碎机筛眼直径的变化(1,2,3,4,5 mm)对水葫芦颗粒燃料成型品质的影响。通过SPSS17.0回归分析,分别建立压力、粒径与水葫芦颗粒燃料的颗粒密度和径向抗压力的数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压力与颗粒密度和径向抗压力的回归关系是一元二次函数,而粒径与颗粒密度和径向抗压力的回归关系是对数函数。在上述条件下,当压力分别为126.5 MPa和123.2 MPa时,水葫芦颗粒燃料的颗粒密度和径向抗压力最高。
2015年10期 v.33 1541-1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王凤莹;王黎明;孙文杨;李文涛;
为解决大庆当地典型废弃资源利用的问题,选择大庆地区丰富的玉米秸秆作为试验主要原料和大庆油田废弃油泥作为试验辅助原料,以油泥添加比例、混合原料含水率、成型压力作为影响因子,以成型燃料的发热量、松弛密度、抗跌碎性、抗变形性作为评价指标,优化混合成型燃料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混合原料含水率受油泥添加比例的影响很小,当工艺参数分别为油泥添加比例5%~10%,混合原料含水率10%~12%,成型压力25~30 MPa时,成型燃料的物理品质特性良好。该研究可为确定混合成型燃料的工艺参数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可为油泥的资源化利用寻求新方向。
2015年10期 v.33 1548-15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邵庆林;杨珍;邵庆军;
针对生物质机组运行周期短的问题及生物质发电技术安全生产薄弱的现状,结合15 MW机组多年运行经验,总结了生物质机组频繁停机的制约因素,并根据近3 a的机组运行试验提出了优化措施及优化建议。结果表明:1制约生物质发电机组安全运行的主要因素有上料系统堵料(30%)、振动炉排水冷壁连接弯管(15%)、电气系统易受电网冲击(15%)、燃料不足(14%)、省煤器泄漏和积灰(10%)等;2针对各个因素提出通过设备治理、系统优化、改良操作等具体解决方案后,停机次数大大降低,其中,堵料停机减少12次,燃料不足停机减少7次,水冷壁泄漏停机减少4次,省煤器泄漏停机减少3次,电网冲击停机减少14次。
2015年10期 v.33 1553-1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杜文智;牛艳青;谭厚章;朱轶铭;
生物质由于含有较多碱金属,燃烧会导致设备结渣。文章研究了硅和硅铝化合物对生物质结渣影响的机理,结果表明,硅和硅铝化合物会使生物质燃烧时可溶性K倾向于转变为不可溶性的硅酸盐和硅铝酸盐,而该过程反应与纯生物质燃烧过程反应相同。在流化床炉温(815℃)附近时,硅化合物容易使灰中生成低熔点的K的硅酸盐,低温熔融结渣可能性增大,选择其作为结渣抑制剂需要慎重。在层燃炉炉温(1 000℃)附近时,硅铝化合物既可减轻碱金属结渣又使灰不易结渣聚团,是层燃炉优良的结渣抑制剂。
2015年10期 v.33 1559-15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0K] [下载次数:3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 ] - 蒋恩臣;李爽;秦丽元;贾月雯;罗立娜;
文章以介孔分子筛MCM-41为载体,采用超声波辅助浸渍法制备了镍基催化剂。利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氮气-吸附/脱附的表征方法对催化剂活性组分粒径大小、分散程度及催化剂结构进行了检测。将甲苯、环戊酮、乙酸、糠醛和愈创木酚的混合物作为生物油模型化合物,用于催化裂解试验及寿命与再生试验,考察超声波辅助浸渍法对催化剂活性、使用寿命及再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普通浸渍法相比,超声波辅助浸渍法能促进催化剂活性组分粒径细化,分散度较高,催化剂比表面积较大;超声Ni O/MCM-41催化剂在催化裂解试验中表现出较高的活性,且使用寿命较长,再生性能好。
2015年10期 v.33 1565-15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韩卫;朱建军;安俏俏;高聪慧;苏志伟;
为缓解石油短缺现状并降低柴油机有害物排放,采用二元煤基燃料在1115型单缸柴油机上进行了甲醇均质混合气F-T柴油引燃燃烧试验,对比分析了不同F-T柴油供油时刻和引燃量对燃烧和碳烟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供油时刻由16°CA BTDC提前至24°CA BTDC,碳烟排放最高降低27%,滞燃期变长,燃烧持续期先减小后增大,放热率中心先靠近后远离上止点;随着引燃量的增加,放热率中心缓慢接近上止点,滞燃期和燃烧持续期变短,中低负荷下,碳烟排放趋于平稳,高负荷下,碳烟排放逐渐变大。通过调整F-T柴油的供油时刻和引燃量可以对燃烧和碳烟排放进行匹配优化。
2015年10期 v.33 1572-1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苏志伟;朱建军;安俏俏;韩卫;郭宇杰;
针对F-T柴油和煤基甲醇在发动机中燃烧时的各自优势,在一台CY25TQ型柴油机上,研究了甲醇占能比及F-T柴油喷油时刻对甲醇均质混合气F-T柴油引燃燃烧方式下发动机排放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甲醇占能比增加,碳烟和NOx排放明显下降,而THC,HCHO,CO排放上升;F-T柴油喷油时刻提前,CO和NOx排放上升,而碳烟,HCHO,THC排放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
2015年10期 v.33 1577-1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 白小元;车德勇;蒋文强;高龙;孙艳雪;孙亚萍;
以生物质主要组分纤维素为原料,在热重-红外光谱联用仪上对纤维素分别以5,10,20,40℃/min的升温速率进行了热解实验研究,考察了纤维素的热解特性及轻质气体析出规律。结果表明:较高的升温速率能促进热解反应的进行,升温速率可作为影响最大热解失重速率对应温度(Tp)的一个重要因素,Tp会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大而升高;纤维素热解过程中,热解气体的最大析出峰都对应于给定升温速率下的DTG失重峰;4种主要轻质气体(H2O,CO,CO2和CH4)均表现为双峰特性,且CO气体在热解后期的析出规律与CO2,H2O和CH4气体的析出规律不同;不同官能团键的断裂和重整,致使小分子气体组分和析出量的差异很大,热解过程中,羰基(C=O)和醚键(C-O-C)的断裂对CO2的生成影响显著;在低温区间CO的析出主要源于C-O-C的断裂,而在高温区间二芳基醚的分解则是CO产生的主要原因;CH4气体的析出主要由甲氧基(CH3O-)的伸缩振动引起。
2015年10期 v.33 1582-1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K] [下载次数:7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1 ] - 秦霄;成家杨;
文章在生命周期框架上提出满足物料、能量守恒的工艺建模和动态模拟方法,以此评价浮萍发酵生产乙醇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前景。通过采集筛选高淀粉株,测定其生理特征,并结合相关乙醇发酵研究,综合估算各阶段工艺反应参数。运用Superpro Designer○软件对年产规模为15万t的浮萍淀粉质乙醇发酵厂进行模拟核算后表明:单位浮萍干重(淀粉含量约为35.7%)乙醇发酵产率为理论产率(146.7±10 mg/g)的63.74%,总能效系数为2.10,项目回收期为4.79 a。浮萍乙醇成本上略低于玉米乙醇,与木薯乙醇接近,但与其他乙醇原料相比具有明显的能效优势。
2015年10期 v.33 1589-1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3K] [下载次数:3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 ] -
<正>1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标识类型].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可选项).[1]刘长浥,王伟胜,赵海翔,等.风力发电机[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42-76.[1]L iu Changyi,Wang Weisheng,Zhao Haixiang,et al.Wind Driven Generator[M].Beijing:China
2015年10期 v.33 1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正>尊敬的读者:为提高期刊发行效率,扩大期刊影响,方便读者与编辑部的联系,自2016年起,《可再生能源》杂志将自办发行。《可再生能源》杂志自1983年创刊以来,得到了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领域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全力支持和倾心爱护,使《可再生能源》杂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可再生能源》杂志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能源与动力工程类)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美国《化学文摘》(CA)、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CABI)、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和波
2015年10期 v.33 1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