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


  • 科技论文参考文献编排格式

    <正>1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标识类型].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可选项).[1]刘长浥,王伟胜,赵海翔,等.风力发电机[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42-76.[1]Liu Changyi,Wang W eisheng,Zhao Haixiang,et al.Wind Driven Generator[M].Beijing:China Electric Power Press,2009.42-76.[2]江涛.信息技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2015年11期 v.33 15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2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荒漠地区电池板表面灰尘特性分析

    高德东;孟广双;王珊;辛元庆;郑浩峻;

    高海拔荒漠地区光伏电池板表面上往往会积累大量灰尘,严重影响光伏发电效率。由于灰尘的成分、形貌和粒径等特性不同,导致积灰对光伏发电的影响也不同。文章检测了光伏电池板表面灰尘成分,测定观察了灰尘粒径及形貌,并根据电池板清洗现状分析荒漠地区地下水所含的阴阳离子成分;根据格尔木荒漠地区灰尘成分,给出了灰尘对电池板发电效率的影响曲线;通过灰尘粒径的测定,分析了灰尘粒径对电池板的遮挡影响和对灰尘擦除的影响。文章还分析了光伏电池板清洁用水的成分及特性,结合灰尘自身特点,探讨了往清洗用水中添加化学试剂的方案,为荒漠地区光伏电池板表面的清洁维护提供理论依据。

    2015年11期 v.33 1597-16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8K]
    [下载次数:8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1 ]
  • 不同结构PV/T系统的热电性能研究

    郑庆琳;白路;梁宗存;

    设计并搭建了两种不同集热结构的PV/T系统,试验采集了环境、温度、功率等参数,获得了两个系统的温度特性、热效率、发电效率。试验结果表明,PV/T系统效率主要受环境因素影响,集热结构对其性能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无空腔PV/T系统的冷却效果好于有空腔系统,发电效率较高;有空腔PV/T系统的热效率较高,一次能源节约率略高于无空腔系统。

    2015年11期 v.33 1603-16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1K]
    [下载次数:3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 ]
  • 可调电能质量的光伏系统双层控制策略

    李清然;张建成;

    分布式光伏电源渗透率上升会影响电能质量。为了充分发挥分布式光伏电源调节配电网电能质量的潜力,设计了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双层控制策略。该控制策略包含中心控制层和本地控制层,其中,中心控制层实时检测电网和分布式电源的运行状态,决定功率调整方案;本地控制层采用了超级电容器和逆变器相互配合的新方案,并在超级电容器的双环控制结构中设计了功率前馈环节,提高了响应速度。仿真表明,设计方案能够使分布式光伏电源参与电网调频、调压、调度及灵活方便地调整自身储能元件能量状态,并有效保证直流母线电压稳定。

    2015年11期 v.33 1608-16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4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一种适用于光伏发电系统的新型两相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

    程千;张代润;程满;黄钰;

    针对传统两相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输出电压增益较低,开关器件的电压应力较高的缺陷,文章在传统两相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的基础上增加了2个二极管和3个电容,并进行了结构上的改进。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占空比D>0.5时的工作原理,结果表明,新拓扑具有传统拓扑输入电流纹波小的优点,并且在相同的占空比下,其输出电压增益为传统拓扑的4倍,同时开关管和二极管的电压应力也得到了明显减小。最后,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2015年11期 v.33 1614-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2K]
    [下载次数:3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 ]
  • 一种分布式光伏发电出力的PH分布模型

    于欣波;罗奕;

    文章根据概率理论提出了一种具有解析形式的光伏发电出力模型,该模型将出力用分段马尔可夫过程进行近似,依据PH分布理论,利用一次能源典型统计样本求解PV出力在每个瞬态(位相)上的无穷小生成元,建立基于PH分布的PV出力概率分布模型,经过试算发现通过适当的位相划分可优化建模效果。文章方法与蒙特卡罗模拟法相比,具有解析法的优点,算例证明了建模思想及方法的可行性。

    2015年11期 v.33 1619-16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4K]
    [下载次数:2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微电网平滑切换中变流器的控制策略仿真研究

    杨苹;许志荣;郑群儒;李鹏;郭晓斌;雷金勇;

    微电网系统并网与孤岛运行方式的平滑切换,是实现微电网经济、技术优势的关键,也是保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区域内重要负荷供电质量的重要手段。文章介绍了微电网系统中微电源变流器的控制方法与控制器结构,基于PSCAD/EMTDC仿真软件建立了含光储微电网模型,研究了微电网系统中变流器的PQ控制、V/f控制及两者间的平滑切换控制策略,对微电网的并离网转换、孤岛检测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证明,所提出的微电网变流器控制策略有效实现了微电网的平滑切换。

    2015年11期 v.33 1625-1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3K]
    [下载次数:4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2 ]
  • 电网故障下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组机侧变流器改进控制策略

    王海鑫;杨俊友;李欣;邢作霞;崔嘉;李连富;王宇帆;李春来;

    文章对电网电压跌落时的直驱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组的低电压穿越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在电网电压跌落时,通过分析发电机机侧变流器最大风能跟踪控制策略,提出一种补偿q轴电流参考值抑制直流母线电压的新方法,并加入弱磁控制,使发电机输出功率迅速有效降低,进而维持机侧与网侧变流器的功率平衡及母线电压稳定。电网持续故障且超出规定时间时,为风电机组增加了卸荷电路,保证机组安全退出运行。分析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案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2015年11期 v.33 1632-1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9K]
    [下载次数:3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2 ]
  • 基于运行数据和支持向量机的风电场动态建模

    詹仲强;陈洁;黄净;郭志;苏元鹏;

    风电场建模是研究风电并网技术的基础,找到一种能够精确反映风电场状态和大幅缩短仿真时间的模型是目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重点。文章基于统计学习理论的支持向量机算法,以风电场动态建模为目标,针对单机模型和K-means模型所产生的误差,提出一种基于风电场风速威布尔分布的支持向量机算法模型,并且利用实测数据和MATLAB/Simulink软件对算例进行仿真,风电场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误差结果验证了该模型具有良好的动态性能,并且有效缩短了仿真时间。

    2015年11期 v.33 1640-16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7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风电场输出功率的同时刻概率分布特性

    杨楠;周峥;董开松;张善咏;崔家展;

    文章基于实测数据,定量分析了风电场输出功率在一年中同时刻的概率分布特性,分别采用傅里叶级数、多项式函数和高斯函数等对风电场输出功率同时刻概率分布进行拟合,并研究其精确拟合方法,将和方差、均方根误差和确定系数作为评价指标对上述拟合函数进行误差分析,发现3阶傅里叶级数能较好地描述同时刻下风功率的概率分布。最后,利用不同年份的样本验证该拟合方法的通用性。结果表明,3阶傅里叶级数在描述同时刻下风电场输出功率概率分布特征方面具有较高精度及普遍适用性。

    2015年11期 v.33 1646-1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8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大型风力发电机旋转叶片结构动力特性分析

    胡国玉;孙文磊;金阿芳;

    大型风力发电机叶片的结构动力特性是叶片结构设计时考虑的重要方面,其固有自振频率对于整个风力机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现代柔性多体动力学理论和有限元数值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5MW风力发电机叶片的固有振动特性进行分析。结合复合材料叶片结构特性及结构参数,建立了5 MW风机复合材料叶片有限元模型,计算了考虑动力刚化及阻尼效应影响下的固有频率和振型,揭示了动力刚化效应对叶片固有频率的影响规律;并结合坎贝尔图,对叶片进行了共振分析,为叶片的结构设计及优化提供了参考依据。

    2015年11期 v.33 1652-1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4K]
    [下载次数:7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 ]
  • 风力机翼型气动力的雷诺数修正及其影响分析

    梁湿;刘雄;张林伟;李成良;张富海;

    目前,大型风力机翼型的运行雷诺数已经达到107量级,但高雷诺数下的气动数据普遍欠缺,也缺乏雷诺数效应对叶片的影响评估。文章结合翼型现有测试数据和Xfoil计算结果,以NACA63-421翼型为例,根据较低雷诺数下的气动力数据对较高雷诺数下的气动力数据进行了修正。分析了雷诺数对翼型升阻力特性、升阻比、前缘粗糙敏感性、转捩位置等气动特性的影响。根据翼型雷诺数修正方法对7.0 MW风力机叶片翼型气动力进行修正,依据不同雷诺数下修正的气动力数据对叶片进行了气动计算,发现不同雷诺数下叶片的最优运行点会发生改变,影响气动效率和载荷。因此,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雷诺数对风力机叶片气动特性的影响。

    2015年11期 v.33 1658-16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6K]
    [下载次数:4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 大型风力机尾迹双向流固耦合特性分析

    刘海锋;孙凯;胡丹梅;

    风力机尾迹区域的流场特征对风电场的优化布置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流固耦合理论,采用ANSYS+FLUENT方法和滑移网格技术对NREL 5 MW风力机的尾迹特性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在风力机近尾迹区流固耦合情况下风力机的输出功率和轴向推力更接近NREL设计值;在远尾迹区、双向流固耦合情况下,轴向速度更早地在风力机下游6倍风轮直径X=6D处达到来流速度,而湍流强度也提前在X=2D处出现拐点开始下降,在X=6D处达到9.8%,流场进入低湍流度区,从而得到了风力机合理布置方面的重要结论,这将对风力机合理布置和风电场经济性的提高提供一定的参考。

    2015年11期 v.33 1664-16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1K]
    [下载次数:4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土酸注入速率对EGS热储层改造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

    吴永东;鲍新华;赵立新;詹远;马智法;

    增强型地热系统(Enhanced Geothermal System,EGS)是一种通过人工形成地热储层的方法从低渗透性岩体中经济地开采相当规模深层热能的工程,对渗透率的改造体现了EGS热储层改造效果。文章进行了实验室条件下的岩心流动实验,选用4组不同土酸注入速率进行对比,根据注酸前后岩心裂隙渗透率的变化,分析研究土酸的注入速率对岩心裂隙渗透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高流量"的注入方式更有利于凝灰岩裂隙通道的改造。

    2015年11期 v.33 1674-1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9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 ]
  • 寒冷地区埋管式地源热泵系统热平衡分析

    李钰楠;杜震宇;姜振涛;

    以黄土高原寒冷地区埋管式地源热泵系统工程为平台,进行了为期两年的供热、恢复、供冷长期试验。在间歇制冷工况下,对换热井内岩土体的温度响应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开机30 h后,岩土体温度趋于稳定,温度波动幅度为0.18~0.38℃;停机82 h后,岩土体温度基本恢复稳定,温度下降范围仅为0.06~0.19℃。通过对工程岩土体热平衡分析发现,单纯地以全年累计冷热负荷的差异来判断岩土体的热平衡是值得商榷的。建议从全年累计冷热负荷平衡和岩土体的温度响应特性两个角度进行综合分析,进而确定埋管式地源热泵的适用性,以保证埋管式地源热泵系统长期稳定可靠地运行。试验结果可为黄土高原寒冷地区埋管式地源热泵系统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2015年11期 v.33 1679-16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0K]
    [下载次数:2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 ]
  • 基于静态贝叶斯博弈的电动汽车放电电价分析

    孙波;王振兴;赵文会;

    车电互联是未来对电网负荷削峰填谷的重要途径之一。合理制定电动汽车放电电价是车电互联实施的关键。作为车电互联的博弈双方,电动汽车用户和电网公司采用静态贝叶斯博弈,引入双方报价拍卖模型来制定放电电价。文章以上海市为例,计算了电动汽车在不同放电量下的放电电价取值以及双方的相应收益。研究结果表明,放电电价与放电量呈正相关,随着放电量的增加,车电互联双方的单位电能收益也会随之增加。

    2015年11期 v.33 1686-1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9K]
    [下载次数:4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3 ]
  • H2O和N2对CO预混燃气熄火特性的影响

    申小明;袁怡祥;詹德君;谢鹏福;高庆;谭春青;

    针对以CO为主要可燃成分的低热值燃气,设计加工了平口烧嘴装置。在该装置上进行了CO与CH4预混熄火特性的对比实验;考察了H2O,N2对CO预混火焰熄火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H4相比,CO点火困难,稳定燃烧范围更窄;随着N2添加比的增大,熄火当量比逐渐增大;添加适当比例的H2O能够提高预混火焰的稳定性。采用CHEMKIN软件对在实验气体中添加不同比例H2O的层流火焰速度和敏感性系数进行了模拟计算,对比实验熄火特性曲线和层流火焰速度变化曲线,发现两者变化趋势相近,并且均在H2O的添加比例为3%~15%时出现极值点。

    2015年11期 v.33 1693-1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1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木聚糖酶的发酵动力学研究与分批补料控制

    肖玲玲;黄瑞;郭金玲;龚大春;

    在里氏木霉发酵产木聚糖酶工艺研究基础上,构建了关于菌体生长、产物形成和底物消耗的发酵动力学方程,并依据发酵动力学过程特点设计了分批补料方案,研究了分批补料发酵过程中生物量、p H值、氨基氮、酶量等参数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分批补料发酵可提高发酵过程的生物量,避免菌体过早衰亡,在120 h后分批补料发酵可以延长菌体产酶时间,提高单位发酵体积的发酵酶活,为工业自动化控制生产奠定良好基础。

    2015年11期 v.33 1700-17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8K]
    [下载次数:3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 高温条件下湿石英砂干燥过程试验与分析

    张毅;张政清;张永健;高振强;何芳;

    高温条件下物料内部的干燥普遍存在于生物质燃烧、垃圾焚烧等领域,计算时常采用面反应模型。为了明确该干燥过程特点及面反应模型计算的准确性,对3种粒径(40~60,80~100,120~140目)、3种含水率(3%,8%,13%)的石英砂床层分别进行了400℃高温条件下的干燥试验。通过分析物料内部温度变化发现,物料内部被干燥前锋分为干区和湿区两部分,湿区的温度梯度比干区小一个数量级。随物料含水率的升高,干燥前锋温度从约70℃逐渐接近100℃,这与多数面反应模型的简单假设(100℃)不同。物料水分蒸发量采用面反应模型的计算值和实验值在含水率低、粒径小的工况下较为接近。

    2015年11期 v.33 1706-1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5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木屑热解挥发物冷凝特性及实验研究

    蒋恩臣;郭信辉;王明峰;李世博;张世军;许细薇;

    文章建立了生物质热解挥发物冷凝特性参数测试系统,开展了木屑在热解温度分别为400,500,600℃下的热解挥发物冷凝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同一热解温度下表面换热系数均随x轴向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在入口段中,400℃生物质挥发物的表面换热系数高于500℃和600℃的实验值。对实验值进行模型拟合,Nusselt模型和f因子模型均不适用于木屑不同热解温度挥发物的冷凝特性的模拟。通过指数衰减曲线方程对实验值进行拟合,得出的方程能够较好模拟木屑热解挥发物冷凝特性,可为连续热解装备中生物油冷凝器的设计提供参考。

    2015年11期 v.33 1712-17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7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 ]
  • 铁碳微电解法对沼液处理效果试验研究

    刘庆玉;魏欢欢;包震宇;南秀杰;

    通过曝气振荡的铁碳微电解试验,研究活性炭对铁碳微电解处理过程的影响及铁碳微电解处理沼液的性能,以期确定体系最佳运行参数,探讨对沼液NH3-N,COD,PO43--P的去除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活性炭对低浓度沼液有一定的吸附性能,但经循环吸附达到吸附稳定的活性炭在铁碳微电解体系中对沼液的去除效果很弱,去除率均小于3%,其影响可忽略不计;相较于沼液原液,铁碳微电解对稀释一倍沼液的COD,NH3-N,PO43--P具有较强的去除效果;分别在20,25,15℃时对沼液原液COD,NH3-N,PO43--P的去除率达到吸附浓度的最大值;反应基本均在120 min达到稳定状态;p H值为3时,COD,NH3-N,PO43--P的去除率相对处于最佳状态;Fe/C质量比为1∶1时,PO43--P和NH3-N去除率分别高达63.19%和20.41%,当Fe/C为3∶1时,COD去除率高达35.06%。

    2015年11期 v.33 1717-1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6K]
    [下载次数: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 ]
  • 不同压缩比下柴油机燃用二元煤基燃料的循环变动特性

    韩卫;朱建军;苏志伟;郭宇杰;吴子龙;王乐;

    通过改变压缩比,进行柴油机燃用二元煤基燃料发动机台架试验,研究了3种压缩比下甲醇均质混合气F-T柴油引燃燃烧模式的循环变动特性。结果表明:平均指示压力(pi)和最高压力(pmax)相关系数最高达0.90;转速为1 200 r/min时,提高压缩比会降低pi和pmax的循环变动系数,转速为1 600 r/min和2 000 r/min时,提高压缩比会增大循环变动;中等负荷,转速为2 000 r/min,压缩比为16.90时,pi分布离散度较高,发动机出现爆震;利用离散时间Fourier变换能够准确判断发动机循环变动程度,并且可以对频域内正弦波分量进一步研究,探索信号内在影响因素。

    2015年11期 v.33 1724-1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7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柴油机燃用煤基含氧混合燃料的燃烧及排放特性

    左鹏;武志斐;王铁;曹贻森;王文坤;孙秀全;

    在F-T柴油中添加不同比例的丁醇、生物柴油燃料,并与0#柴油做了燃烧及排放特性的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混合燃料的预混合燃烧期、扩散燃烧期、缸压峰值与放热率峰值均介于0#柴油与F-T柴油之间;相对于0#柴油,混合燃料燃烧始点提前,CA50增加,燃烧放热中心向后推迟,燃烧放热率第一峰值降低;所在相位提前,预混合燃烧放热量降低,有利于降低燃烧过程的最高温度,实现低温燃烧,第二峰值升高,扩散燃烧所占比重增加;在转速为2 000 r/min时,混合燃料(N10,N20和N10B10)的NOx排放量较0#柴油分别降低了23.40%,26.95%和23.25%,其中主要是NO的降低,NO2的排放量因为低温燃烧反而略有上升;外特性下,碳烟排放量较0#柴油分别平均降低71.47%,77.16%,68.80%。

    2015年11期 v.33 1730-17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7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 ]
  • 基于废气再循环的乙醇-生物柴油发动机性能试验研究

    梁昱;周立迎;姚固文;丁小可;周静;游莎;

    通过在单缸柴油发电机上燃用5种混合比的乙醇-生物柴油燃料,并采用了16%和28%两种废气再循环(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EGR)率,对比分析了乙醇-生物柴油混合燃料的经济性,NOx,HC,CO的排放特性和光吸收系数,及EGR对以上性能参数的影响,结果发现:燃用E30B70时,燃烧状况不佳,NOx排放量较低,但HC,CO排放和尾气的光吸收系数较高;随乙醇比例增加,体积油耗增加;在10%的乙醇混合比附近能获得较高的热效率;20%的乙醇混合比,采用EGR可以降低油耗;乙醇混合比为20%以下时,混合燃料的NOx排放量相差较小;采用EGR后,NOx排放量明显降低,且降低量随EGR率增大而增大;各混合比燃料的HC和CO的排放量均随乙醇混合比的增大而增大;随EGR率增大,CO排放量增大。光吸收系数在1/3负荷左右时有极大值,在2/3负荷左右时有最小值;在不同的负荷范围内存在某一混合比的燃料有较优的烟度排放,不同混合比燃料有各自较优的EGR率以获得较低的油耗和HC排放。

    2015年11期 v.33 1736-1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5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氨水活化活性炭用于CH4和CO2的分离研究

    许海朋;张晓东;金付强;张杰;李岩;

    采用不同浓度的氨水作为活化剂制备活性炭,引入含氮官能团以提高活性炭对CO2的吸附能力和CO2/CH4吸附选择性。对活性炭的孔结构和表面化学性质进行了表征,活性炭的表面化学性质分别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酸碱滴定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方法进行表征,并测定了活性炭对CO2和CH4的吸附等温线。结果显示,与纯水活化活性炭相比,采用氨水活化制备活性炭增加了表面含氮官能团,主要是吡啶类、胺或腈类基团的数量,同时减少了含氧官能团的数量。这些基团使得活性炭表面具有更强的碱性,从而使氨水活化活性炭具有更强的CO2吸附能力和CO2/CH4吸附选择性。

    2015年11期 v.33 1743-1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8K]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半纤维素微波热解研究

    张雪;王鑫;周明东;张新伟;

    以木聚糖为模型物,考察温度、微波功率以及微波吸收剂等因素对热解产物分布组成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中等温度(400~500℃)有利于生物油的生成,而更高的温度导致气体产量的增加;升高功率在较低温度(300~400℃)下有利于生物油和生物气的生成,而超过500℃后功率的影响明显减弱;生物焦收率随温度和功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在温度超过500℃后趋于平稳,维持在20%左右;生物焦的加入增加了气体的生成,降低了生物油和生物焦的产出,石英砂对产物的影响不大,乙酸增加了生物质气体和生物油的产率。同时发现,生物油富含呋喃类、烃类以及糖类等裂解产物,通过推测主要产物的变化行为和转化途径,认为微波提供的富氢环境以及脱水效应导致了大量的呋喃类及糖类产物生成,而微波特有的"体加热"也强化单体开环、重整和缩聚形成芳烃。

    2015年11期 v.33 1749-17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8K]
    [下载次数:2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 ]
  • 《可再生能源》杂志自办发行启事

    <正>尊敬的读者:为提高期刊发行效率,扩大期刊影响,方便读者与编辑部的联系,自2016年起,《可再生能源》杂志将自办发行。《可再生能源》杂志自1983年创刊以来,得到了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领域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全力支持和倾心爱护,使《可再生能源》杂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日前,《可再生能源》杂志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2015年11期 v.33 17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0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