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良;袁海荣;李秀金;
文章以设计处理量为25 m~3/h的沼气压力水洗提纯装置为实验对象,研究了温度、压力、液气比、进气量和浓度等参数对提纯气CO_2浓度和吸收塔平均体积吸收系数KYa的影响,并提出了优化的操作参数条件。沼气提纯过程具有高浓度和高液气比的特点,文章分析了高CO_2浓度下的KYa理论计算公式,建立了以液、气相速度比UL/UG为基础的KYa数学模型,该模型和实验数据的偏差为-22%~17%。该模型既强调了沼气提纯过程具有高液气比的特点,又为沼气水洗提纯技术提供了合理的吸收性能分析经验公式,具有重要的工程价值。
2019年01期 v.37;No.245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3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王金泽;邵敬爱;张雄;王贤华;张世红;陈汉平;
为了解水热参数对病死畜禽水热转化特性的影响,文章研究了不同反应温度下3种典型病死畜禽水热液化产物的理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对水热产物的产率影响显著,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3种畜禽液体产物的产率均先升高后降低,固体产物的产率均不断降低,气体产物的产率均不断升高;畜禽体内的脂肪在低温下就开始发生水解,而蛋白质在较高温度下才开始水解;大部分水解产物会发生二次反应,使得液体产物中富含酯类、羧酸类、酰胺类、烷烃类和烯烃类物质,反应温度越高,液体产物的成分越复杂;液体产物中含有较多的长链烷烃,这些长链烷烃具有较高的热值,液体产物经过提纯后在液体燃料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019年01期 v.37;No.245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6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田景科;张利亚;李伊光;薛蕾;马壮;祝曼玉;程灿;王留成;
文章采用热失重分析法考察了杏壳在氮气气氛和不同升温速率(10,20,30,50℃/min)下的热解特性,并利用Flynn-Wall-Ozawa法和Kissinger法计算杏壳热解过程的表观活化能,利用主曲线法求解杏壳的热解机理方程。分析和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升温速率的提升,TG和DTG曲线均向高温侧移动,热解特征参数均增大;杏壳热解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其中,主热解阶段的失重率高达65%;利用Flynn-Wall-Ozawa法和Kissinger法求解出的平均表观活化能分别为160.9,160.4 kJ/mol;杏壳热解过程的机理方程:当0.1<α<0.5时,(dα)/(dt)=5.93×10~8exp(-(156.88)/(RT))(1-α)~(5.1);当0.5<α<0.8时,(dα)/(dt)=5.85×10~8exp(-(156.88)/(RT))(1-α)~3。
2019年01期 v.37;No.245 1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7K] [下载次数:3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李娜;王建俊;孟记朋;成浪;方洁;陆江银;
文章以乙酸钾为催化剂,利用间歇式反应釜热解制备城市污泥的液相产物。采用CH_2Cl_2萃取分离液相产物中的油相(焦油)和水相,并进一步对焦油加氢精制获取轻质油。结果表明:污泥单独热解时水相产物呈碱性,密度接近于水,低温90~300℃时焦油含量极少;温度增至400~500℃时,焦油和水相氨氮含量分别高达8.18%和7 990.80 mg/L。在污泥中添加不同种类生物质(花生壳、玉米秆、玉米芯、稻草)共热解后,焦油含量均显著增加,水相(木醋液)均呈酸性,其氨氮含量均下降。与污泥-花生壳共热解制备的焦油相比,加氢精制的轻质油为密度和运动粘度显著降低的浅黄色液体,胶质和沥青质含量明显减小,汽、柴馏分总收率高达86.1%,硫氮含量降低,净热值增大。通过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木醋液,其有机物主要包含酚类、酮类。
2019年01期 v.37;No.245 19-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9K] [下载次数:3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王玉杰;丁毅飞;张欢;周卫红;
文章采用污泥、木屑为原料,在氮气气氛下进行热重实验,研究了升温速率和木屑添加量对污泥与木屑共热解特性的影响规律,并进行动力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加,样品挥发分析出阶段向高温方向移动,最大失重速率增加;随着木屑添加量的增加,样品总失重量及最大失重速率均显著增加。动力学分析认为:污泥热解的反应机理为三维扩散,机理函数为Z-L-T函数;污泥与木屑共热解的反应机理为成核和生长,机理函数为Avrami-Erofeev函数。污泥热解活化能为287.29~390.57 kJ/mol,污泥与木屑共热解活化能为170.16~277.05 kJ/mol,木屑的加入降低了污泥的热解活化能。
2019年01期 v.37;No.245 2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8K] [下载次数:5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贾斌广;李晓;刘芳;韩韬;
加装扰流板的蛇形太阳能空气集热器是平板式太阳能空气集热器的常见改进形式。文章对上风道、双风道、下风道蛇形太阳能空气集热器的集热效率和热量损失进行模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3种太阳能空气集热器的集热效率随着测试时间的变化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上风道、双风道、下风道蛇形太阳能空气集热器的平均集热效率分别为57.53%,64.69%,65.24%,热量损失分别为429.26,323.97,317.01 W。
2019年01期 v.37;No.245 3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0K] [下载次数:3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尹旭;吉柏锋;柳广义;瞿伟廉;张旭;
为了研究塔式太阳能定日镜绕流风场的各项特性,文章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对定日镜绕流风场的分布情况进行数值模拟,并通过模拟结果分析了定日镜绕流风场的分布特征及其产生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来流冲击定日镜后,滞点位置以下的部分流体经定日镜和地面之间的窄隙流出,形成狭管效应并在定日镜背后近地面处产生流动加速区;绕流至定日镜背面的流体在定日镜面板与支撑立柱之间产生二次钝体绕流,在定日镜和立柱之间形成分布情况比较复杂的风场;来流在定日镜背后形成的上、下两个方向相反的涡结构,这是沿来流方向从定日镜背面至远端近地面的大范围高风速区域产生的主要原因。
2019年01期 v.37;No.245 4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7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江继波;章正暘;陆元明;张涛;张建伟;李纪伟;缪飞;王云鹏;吴康宁;张大千;
文章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风向角、光伏阵列的安装倾角和光伏板纵向间距对光伏阵列上的风荷载及其所受弯矩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光伏板体型系数和弯矩系数的极值分别对应着不同的风向角;当光伏阵列的安装倾角为45°时,若风向角为30,180°,则各光伏板的体型系数和弯矩系数均较大,因此光伏阵列的安装倾角不宜采用45°;光伏电池板纵向间距主要影响迎风后排光伏板上的风荷载,而迎风前排光伏板的风荷载随光伏电池板纵向间距的变化并不明显。
2019年01期 v.37;No.245 4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7K] [下载次数:5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黄奇林;曹江华;赵世伟;李铭昕;
文章采用三电平Boost电压平衡器将光伏电源接入双极性直流微电网。针对变换器正、负极输出电压不平衡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PWM技术的双积分滑模控制器对电压平衡进行控制。与传统的PI控制器相比,该方法能提高系统的动态响应速度和增强鲁棒性。仿真结果表明,相比PI控制,该方法将电压平衡器的动态调节时间缩短42%以上,电压差峰值减小33%以上。同时,系统采取的控制策略能确保电压平衡的控制对光伏最大功率点追踪的控制影响极小。
2019年01期 v.37;No.245 5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2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康家玉;柴洋;曹举;王素娥;
针对在特定频率下LCL型滤波器可能产生的系统振荡和抗干扰能力不理想的问题,文章提出一种改进型双闭环滑模控制策略。该策略的直流母线电压外环采用传统滑模控制,并网电流内环采用改进的滑模控制,以削弱系统抖振。利用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对光伏并网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动态响应特性以及并网电流谐波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改进型滑模控制策略能够实现单位功率因数并网,有效提高系统的鲁棒性和动态响应特性,降低并网电流的谐波含量。
2019年01期 v.37;No.245 5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8K] [下载次数:3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吴建明;杨培宏;张继红;
传统的光伏发电远程监测系统以单点数据采集为主,在融合过程中系统没有对单点数据进行区分,导致数据采集效率低,均衡性差。文章基于物联网技术,设计光伏远程数据监测传感器分布式矩阵,对传感器的原始数据进行区分量化融合处理,结合VXI局部总线技术和SCSI总线控制器对数据采集输出信道加以均衡控制。测试结果表明,文章设计的光伏远程监测数据采集系统,能实时准确地采集多通道数据,数据输出带宽较高,输出信道的均衡性较好,提高了光伏远程故障诊断数据的准确检测和分析能力。
2019年01期 v.37;No.245 6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2K] [下载次数:4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杭晨辉;黄哲;孟凡成;史佳琪;
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出力的不确定性和主动配电网的有功、无功相互耦合,都会影响主动配电网的安全经济运行。文章提出了两阶段随机优化的主动配电网有功、无功协调调度方法,在考虑电力市场电价及保证配电网安全运行的前提下,最小化配电网主体的运行费用,采用二阶锥松弛和线性化技术将主动配电网的有功、无功优化转化为混合整数二阶锥凸优化,以快速求解。最后,以IEEE 33节点辐射型配电网为例,验证了所提模型能够有效处理风光随机性,通过有功无功的协调优化保证配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2019年01期 v.37;No.245 7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0K] [下载次数:5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季圣杰;马豫超;
针对频率波动时全功率变频风电机组不能对电网提供频率支撑的问题,文章将虚拟惯性调节和下垂调节相结合,利用全功率变频风电机组的惯性控制技术参与电网调频,将风机有功出力设定在低于最大功率追踪,使其有足够空间进行有功调节,以及惯性环节结束后发电机转子转速快速恢复。仿真结果证明了文章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2019年01期 v.37;No.245 7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8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沈方;邓鑫阳;张明理;刘岩;梁毅;杨博;
风电不确定性所引起的弃风和功率波动,成为限制风电大规模并网的关键因素。针对冷热负荷响应速度快且聚合容量大的特点,分析了包含分散式冷热负荷和集群式冷热负荷的多形态冷热负荷模型。为研究多形态冷热负荷平抑风电不确定性的鲁棒优化方法,以消纳风电和平抑风电功率波动为目标,对分散式冷热负荷功率和集群式冷热负荷功率进行优化,建立多形态冷热负荷两阶段鲁棒优化模型,并利用CCG算法对模型求解。最后,以IEEE39节点系统建立仿真模型,对鲁棒优化方法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多形态冷热负荷两阶段鲁棒优化方法能够有效平抑风电不确定性。
2019年01期 v.37;No.245 85-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8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刘宝林;周少雄;纪超;陈燿圣;
文章提出了基于"独立平抑-联合修正"的双阶段直流微网群功率平抑控制策略。在子微网独立平抑阶段,各子微网中净负荷功率波动较小,混合储能仅针对其所在的子微网净负荷进行功率平抑。在子微网联合修正阶段,微网群中净负荷功率波动较大,以平抑直流微网群与交流配电网之间的功率为优化目标,采用粒子群算法,修正子微网内混合储能的功率指令。仿真分析表明,文章提出的控制策略能取得很好地交换功率平抑效果。
2019年01期 v.37;No.245 9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2K] [下载次数:3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林栋;宋立国;彭伟;熊音笛;
针对风电场输出功率的强波动性对交直流互联电网调频的影响,提出了基于协作式分布式模型预测控制的交直流互联电网调频控制方法,以提高风电经交直流通道外送互联系统的频率稳定性,克服集中式模型控制方法扩展性差的缺点,该控制策略具有全局最优解。文章建立了含风电场的交直流互联电网调频控制模型,构建了基于协作式分布式模型预测控制的含风电场交直流互联电网的经济性调频控制策略。以3区域交直流互联电网调频控制模型进行仿真,结果表明,文章所提出的协作式分布式模型预测控制方法,能够有效地改善风电场输出功率随机波动的频率稳定性,使系统频率及区域间交换功率在较小的范围内变化,其控制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分布式模型预测控制和分散式模型预测控制。
2019年01期 v.37;No.245 99-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6K] [下载次数: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苏建国;冯延晖;汤海山;陈浪;邱颖宁;
与陆上风力发电设备相比,海上风力发电机的运营工作更复杂,维护难度更大。文章针对海上并联风电平台的应用,设计了运维船舶的辅助登靠系统。该系统能补偿因风浪导致船舶的6个自由度不规则运动,用于帮助工作人员安全登靠。为验证系统可行性,采用Adams建立了并联平台的虚拟样机,导入Matlab,以并联平台的运动学反解为基础,建立了PID反馈控制系统,对并联平台的减振性能进行了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较好的响应特性,各自由度减振效果达到了95%,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2019年01期 v.37;No.245 106-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8K] [下载次数:3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 ] - 刘永前;邵振州;颜灵伟;龙泉;
风电场微观选址时应合理布置机组位置,减少尾流影响,提高风电场的综合经济效益。首先,针对不同布机方案及不同来流风向、风速下风电场尾流分布的变化,提出了一种基于坐标变换的风电场尾流场快速计算方法以提高计算效率;然后,对传统二进制萤火虫算法进行改进,从而提高寻求全局最优的能力;最后,基于以上工作,以机组总台数和布机方案为决策变量,以单位功率成本为目标函数,完成了3种风况条件下的风电场微观选址优化工作。经过计算对比分析,本方法在3种风况条件下均得到了更优的布机结果,对工程中海上风电场和陆上平坦地形风电场的微观选址工作具有参考价值。
2019年01期 v.37;No.245 112-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7K] [下载次数:4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许梦田;王洪哲;赵成萍;严华;
针对实测风速和功率数据中包含奇异点以及同一风速下风功率存在较大范围波动的问题,文章提出一种数据预处理算法。首先,采用拉依达准则剔除风速和功率奇异点;再使用优化的一次指数平滑法及最大皮尔逊相关系数对风速进行平滑处理;最后,利用新疆阿勒泰地区某风电场单台风机的实测数据进行验证分析。以文章提出的预处理方法得到的风速作为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输入,风功率的预测准确度显著高于已有预处理方法得到的结果。
2019年01期 v.37;No.245 119-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7K] [下载次数:9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0 ] - 何洋洋;吕跃刚;刘俊承;
针对旋转设备工作环境复杂,难以提取轴承故障特征信息的问题,提出基于变分模态分解(VMD)和粒子滤波的故障诊断方法。首先,对原始振动信号进行VMD分解,得到有限个具有稀疏特性的固有模态函数(IMF);其次,利用基于峭度、相关系数、能量比的综合评价指标P,筛选最能反映原始信号故障特征的模态分量进行重构;最后,对重构故障特征分量进行粒子滤波,消除VMD残留的非线性、非高斯噪声后,利用包络谱分析故障类型。通过对实验轴承振动信号的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019年01期 v.37;No.245 126-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7K] [下载次数:4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林涛;张丽;蔡睿琪;杨欣;刘刚;廖文喆;
目前,关于风电机组性能的研究多集中于某一关键部件,文章针对风电机组整体提出一种性能评估的方法。首先采用支持向量回归(SVR)预测正常状态下的评价指标,并使用果蝇优化算法(FOA)来寻找其最优参数。为了克服FOA易陷入局部最优的缺点,引入免疫思想增加种群的多样性,并采用自适应搜索步长,提高其收敛精度;然后通过变权思想对预测误差进行组合,得到风电机组偏离正常状态的劣化度,实现对风电机组的性能评估;最后,采用某风电场的数据进行实验分析,验证了文章所提方法的可行性。
2019年01期 v.37;No.245 132-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下载次数:4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张明;杨向荣;汪能;汪宝元;
文章以镧锶钴铁氧化物(LSCF)-钐掺杂氧化铈(SDC)复合碳酸钠(Na_2CO_3)为电解质,组装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分析Na+对电池性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Na_2CO_3在电解质中以无定形状态存在,起到粘合剂的作用,提高了电解质的气密性。电解质致密的微结构有利于隔绝电池两端的燃料和氧化剂,提高燃料电池性能。LSCF-SDC中掺入Na_2CO_3和NaOH后,燃料电池的输出功率密度峰值分别由未掺杂时的375 mW/cm~2上升到450 mW/cm~2和430 mW/cm~2,说明Na+对燃料电池的性能有着积极的影响。掺入K_2CO_3后燃料电池的输出功率反而降低,说明燃料电池性能的提升来源于Na+,而非CO32-。
2019年01期 v.37;No.245 138-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2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玉全;郑源;孙勇;张继生;臧伟;刘惠文;
相比于三维CFD叶片真实模拟,致动盘方法将水轮机简化为流场中分布有作用力的核心区域,所需网格大大降低,节省了计算资源和计算时间。文章介绍了一种精度适中、计算成本较低的潮流能水轮机CFD致动盘数值模拟模型,将动量理论与CFD方法相结合,通过致动盘来模拟水轮机对流场的作用,通过求解Navier-Stokes方程获得尾流场。对比基于致动盘理论的数值模拟结果与真实水轮机的水槽实验数据,结果表明,致动盘数值模拟在远尾流处的结果比近尾流处更加接近实验值,致动盘方法很容易捕捉到远尾流的流场情况。研究结果可为潮流能大规模利用的数值模拟提供依据和参考。
2019年01期 v.37;No.245 144-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0K] [下载次数: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陈思宇;程远达;高敏;贾捷;杜震宇;
文章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圆筒型吸附床的二维非稳态脱附传热过程,并基于综合导热系数和接触热阻分析了吸附剂的粒径和吸附床的总孔隙率对吸附床传热性能的影响,以及吸附床的总孔隙率与吸附剂粒径的最优组合。分析结果表明:当吸附床的总孔隙率较大时,吸附剂粒径对吸附床传热性能的影响更为明显,且吸附剂粒径越小,吸附床的传热性能越好;随着吸附剂粒径逐渐增大,吸附床总孔隙率对吸附床传热性能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当吸附剂的粒径较小且吸附床的总孔隙率较大时,吸附床的传热性能最优。
2019年01期 v.37;No.245 151-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3K] [下载次数: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正>1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标识类型].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可选项).[1]刘长浥,王伟胜,赵海翔,等.风力发电机[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42-76.[1] L iu Changyi,Wang Weisheng,Zhao Haixiang,et al.Wind Driven Generator [M].Beijing:China Electric Power Press,2009.42-76.
2019年01期 v.37;No.245 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尊敬的读者:为提高期刊发行效率,扩大期刊影响,方便读者与编辑部的联系,自2016年起,《可再生能源》杂志自办发行。《可再生能源》杂志自1983年创刊以来,得到了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领域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全力支持和倾心爱护,使《可再生能源》杂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可再生能
2019年01期 v.37;No.245 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9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