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宏选;王忠铭;黄大隆;袁振宏;朱顺妮;
文章对Ch-Oxa进行了制备和表征,并对Ch-Oxa和浓硫酸辅助微藻油脂提取进行了研究,推导出了低共熔溶剂辅助微藻中性油脂提取过程的动力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Ch-Oxa中存在氢键且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小球藻Chlorella sp.的中性油脂含量最大值为2.6%;浓硫酸和Ch-Oxa的加入量均与中性油脂含量呈正相关,0.2 g藻粉中加入0.08 g Ch-Oxa或12μL浓硫酸均能够使提取的中性油脂含量达到最大值;Ch-Oxa辅助微藻中性脂提取的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
2019年05期 v.37;No.249 63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3K] [下载次数:2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张怀文;夏大平;赵伟仲;
文章以不同煤阶煤发酵产氢实验为基础,对比分析了不同煤阶煤的产氢能力和降解率,记录了不同煤阶煤发酵过程中产气量和气体组分的变化情况,并对发酵过程中发酵液的pH值和挥发性脂肪酸浓度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煤阶的升高,煤样的产氢能力逐渐下降,长焰煤的产气量和降解率均最高,而无烟煤基本不产气;煤阶越高,发酵系统进入产气高峰期的时间越晚,产气持续时间也越短;随着发酵的进行,各煤样发酵液的pH值均有所下降,且煤阶越低,发酵结束时发酵液的pH值越小,且pH值的变化较产气量变化有所提前;发酵产氢结束后,煤样的挥发分和固定碳含量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少,长焰煤中两者的减少程度均高达20%;在发酵产气过程中,长焰煤生成的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最高,对应的发酵时间也较高阶煤有所提前。
2019年05期 v.37;No.249 639-6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3K] [下载次数:2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张欢;武崇辉;梁海;
为了提高玉米秸秆与牛粪混合发酵的产气效率,文章对黑曲霉AS0006预处理后的玉米秸秆进行了研究,考察了不同预处理时间的玉米秸秆在混合厌氧发酵过程中的日产气量、累积产气量、TS和VS去除率以及木质纤维素去除率等发酵特性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黑曲霉AS0006对木质纤维素有较强的降解能力,玉米秸秆经黑曲霉AS0006预处理28 d后,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降解率分别为26.86%,11.93%和25.09%;经过黑曲霉AS0006预处理的玉米秸秆与牛粪混合发酵可以提高日产气量并缩短厌氧发酵周期,其中,预处理21 d后的玉米秸秆的产气高峰最大,为523.4 mL/d;经过黑曲霉AS0006预处理的玉米秸秆与牛粪混合发酵后, TS和VS去除率以及木质纤维素去除率均比未经预处理的玉米秸秆高。
2019年05期 v.37;No.249 645-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9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饶月;刘芮;杨飞;陈重远;岳涵鸿;张霞;蔡宗寿;
文章以烟秆和木屑为研究对象,首先研究了当生物质成型颗粒的成型特性最佳时,烟秆和木屑的混合比,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单因素试验和多因素正交试验,得到了关于生物质成型颗粒径向抗压力和密度的回归方程。研究结果表明:当烟秆含量为50%时,生物质成型颗粒的成型特性最佳;成型温度、原料含水率和成型压力对生物质成型颗粒密度和径向抗压力影响的大小顺序均为成型压力﹥成型温度﹥原料含水率;当成型压力为6.5 kN,成型温度为101℃,原料含水率为13.5%时,生物质成型颗粒的径向抗压力取得最大值1.73 kN,颗粒密度取得最大值1 334.56 kg/m~3。
2019年05期 v.37;No.249 650-6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0K] [下载次数:6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陈晔;刘宗歧;常源;王舒;魏纯晓;
由于高渗透性配电信息网的故障会对主动配电网的规划与运行产生影响,因此文章提出了一种计及配电网信息系统可靠性的分布式光伏优化配置方法。首先,在配电网运行状况对信息系统依赖程度逐步加深的情况下,分析以以太网无源光网络(EPON)为代表的配电信息网的可靠性,研究信息正常和故障两种状态下配电网模型模拟结果的准确性;然后,以配电系统的运行成本和信息系统故障影响下的分布式光伏离网率均达到最小值为双优化目标,以分布式光伏接入容量、信息作用周期为优化变量,提出了基于配电信息可靠性的配电网光伏选址定容规划方法,并利用蒙特卡洛抽样模拟信息失效模型和非支配排序的多目标遗传算法进行求解;最后,根据算例的结果验证了上述模型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并分析了信息可靠性对光伏选址定容规划方案的影响。
2019年05期 v.37;No.249 656-6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4K] [下载次数:2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陈中元;齐涛;李永波;李晶;钱寒晗;
文章基于光伏总出力、光伏出力波动和光伏出力预测误差3个评价指标,利用惩罚函数对光伏发电质量进行分析。首先,采用K均值聚类方法对上述指标的样本数据进行聚类;然后,采用F分布对聚类结果进行显著性检验,以提高聚类结果的有效性;最后,分别选取对数函数、幂函数、指数函数来建立惩罚函数,以量化各项评价指标对惩罚函数的影响程度,并综合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来确定该惩罚函数的权系数。分析结果表明,文章所提出的光伏发电质量评价模型具有可行性以及较高的应用价值。
2019年05期 v.37;No.249 664-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5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巍;
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ANN)和模拟集成(AnEn)的短期光伏发电预测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数值天气预报模型,以计算天文变量为输入,对光伏发电站点进行72 h的确定性和概率预测;然后分别运用基于ANN,AnEn和ANN+AnEn联合模型方法对3个光伏发电站点进行预测,并进一步利用模拟4 450个光伏电站的综合数据验证了该模型方法的可扩展性;最后利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的黄石超级计算机,在1个节点(32核)~4 450个节点(141 140核)内测试了该方法的并行运算处理能力。实验结果表明,基于ANN+AnEn联合模型方法可以获得最佳结果,同时证明了该方法适用于大规模并行计算。
2019年05期 v.37;No.249 670-6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3K] [下载次数:5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吴峰;韩庭苇;黄弘扬;史林军;华文;
大规模海上风电场集群并网将对电力系统静态电压稳定产生影响。文章通过研究电网侧发生电压跌落或者上升,提出含柔性直流输电海上风电场集群的协同无功控制策略。该策略以电网故障节点电压快速恢复为目标,考虑了柔性直流输电方式的特点,充分利用交流海底电缆的输电特性,采用就地控制和远方控制相结合的无功控制策略。该策略首先确定含交直流柔性输电系统中的无功控制节点,并计算各节点相对电压跌落或上升节点的电压/无功灵敏度,然后基于无功补偿装置的运行状态、系统潮流分布,求解各节点控制的最大容量,最后利用遗传算法确定各控制节点的无功控制量。以改进IEEE 39节点系统为算例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该策略提高了海上风电场集群对电网电压的支撑作用。
2019年05期 v.37;No.249 676-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6K] [下载次数:3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许骥;段冰莹;张梦纯;秦岭;谢少军;候虚虚;
两级式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的输入电压呈二倍电网频率的脉动,使最大功率点跟踪效率严重下降。文章深入研究了基于直流母线电压前馈控制的输入电压二倍频纹波抑制策略。首先分析了输入电压二倍频纹波产生机理,然后构建了光伏变换器的小信号模型,并从闭环音频敏感系数的角度推导出前馈控制器的表达式。最后,通过一台280V·A的实验样机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2019年05期 v.37;No.249 683-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0K] [下载次数:8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蔺晓强;贾燕冰;田晋杰;任春光;王金浩;
文章提出了基于双向全桥DC/DC的部分隔离型四端口变换器。该变换器由两个Boost变换器和一个双向全桥DC/DC变换器构成,实现了功率的双向传递以及部分端口之间的隔离。根据其提出了四端口的运行模式,设计出四端口变换器在不同的运行模式下的控制策略,最后通过四端口变换器的各个运行模式以及模式之间的转换实验分析,验证了新型四端口变换器的可行性。
2019年05期 v.37;No.249 688-6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0K] [下载次数:3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李世春;曹润杰;雷小林;李振兴;刘道兵;
文章利用等效虚拟惯性时间常数定量表征风电场惯性响应,采用传递函数模型描述风电场一次调频响应,结合再热式火电机组和水电机组的原动机-调速器模型,针对含多个风电场/火电机组/水电机组的电力系统提出了改进SFR解析计算等值模型,用于分析计算含风电虚拟惯性响应和一次调频的电网频率响应特性。仿真结果表明,改进SFR模型能更真实地反映含风电惯性/一次调频响应作用的电力系统频率特性,为客观评估高风电渗透率下的电力系统频率稳定运行状态提供了理论基础。
2019年05期 v.37;No.249 694-7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6K] [下载次数:16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饶成明;黄剑龙;
传统Cuk均衡控制策略能量转移效率低,为维持电池组SOC(State of Charge)一致,文章提出了一种新型控制策略,保证了电池组的控流均衡。根据电池组的能量分布,该均衡控制策略能够实现对均衡器开关、均衡电流方向和大小的控制,提高了整体的能量转移效率。利用Matlab进行模型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均衡控制策略要比传统均衡控制策略更加有效。
2019年05期 v.37;No.249 701-7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7K] [下载次数:4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叶希;张熙;欧阳雪彤;朱觅;胥威汀;
受到送端系统消纳能力的限制,我国可再生能源基地的富余电力往往要通过特高压直流外送到省外负荷中心消纳。合理确定特高压直流线路的各类型配套电源容量对提高通道利用率、保障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是十分重要的。文章针对水风光打捆外送系统,提出一种考虑资源约束的水电、风电和光伏配套电源的容量优化规划方法。该模型可充分考虑不同电源资源特性约束以及径流式、季调节和年调节水电调节能力差异,可适应多种直流运行模式。文章基于西南某实际电网2025年规划网架进行了仿真分析,算例结果验证了所提出模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2019年05期 v.37;No.249 707-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6K] [下载次数:4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王德顺;薛金花;叶季蕾;许庆强;费骏韬;
储能电站的功率分配方案直接影响其调度成本,合理的功率分配方案是保障电站运行经济性的基础。为了合理有效地进行储能电站功率分配,文章以单位周期内调度成本最低为优化目标,搭建了考虑电池容量损失的储能电站调度成本模型,并利用粒子群优化算法(PSO)寻求储能电站调度任务的最优分配方案。在保证完成储能电站调度任务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调度成本。案例仿真结果表明,文章所提出的PSO优化分配方案比传统等比例功率分配方案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当储能电站在传统调度方法下寿命终止(1 597次)时,PSO优化调度方法同比节约调度成本约19.7%,且在此基础上可继续工作370次,使储能电站的运行寿命延长23.2%。
2019年05期 v.37;No.249 714-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3K] [下载次数:8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刘靖波;王勇;佟永吉;朱洪波;陈明峰;蒋蕾;王春凤;叶鹏;
针对风力发电系统与电池储能系统联合供电的微网孤网运行时,由于风电的不确定性与负荷的波动性导致的微网功率平衡困难问题,以及各个子系统在实时状态数据交互过程中存在的时间延迟问题,提出了基于多智能体功率平衡控制的时滞优化模型。首先根据风储孤网系统的结构组成建立双层多智能体的网络拓扑;然后针对风储系统中各种功率不平衡运行工况构建功率平衡数学模型;并考虑状态数据与控制信息在系统中传递的时滞性,对风储孤网功率进行优化控制并求解;最后利用所建立的仿真模型对系统在不同运行工况下的运行过程进行了分析。仿真结果表明,针对风储孤网系统提出的基于多智能体功率协调控制时滞优化模型能够实现系统的稳定运行。
2019年05期 v.37;No.249 720-7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4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马剑龙;李学彬;吕文春;吴雨晴;汪建文;
基于稳定风、渐变风、阵风等入流方式,建立了不同变风阶段叶片气动载荷非稳态计算模型,研究了不同风速变化速率对叶片气动性能以及叶面压力分布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风速下,不同风速变化率会对风轮输出转矩产生影响,且风的加速度越大,其影响越显著。同风速下的压力面渐变风压力小于稳定入流压力,且两种入流方式的压力差随展向位置逐渐增大,而吸力面上的压力分布差异较小,但压力变化梯度随展向位置却有明显不同。阵风入流中,在相同风速的阵风加速与阵风减速时刻,压力面、吸力面的压力分布差异较大,但其压差随叶片展向位置波动较小;在叶根到叶片展向位置0.7R处,阵风加速出力大于阵风减速;在0.7R处到叶尖位置,阵风减速出力效果相对更好。
2019年05期 v.37;No.249 728-7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8K] [下载次数:3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刘颖莲;熊万能;丁平;陈荣盛;
文章基于四川省高原山地风电场实测风速数据,对平均风速与风向、湍流强度、阵风因子、湍流积分尺度等脉动风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平均风速较低时,随着风速的增大,湍流强度和阵风因子均呈现出明显的减小趋势,而当风速超过临界值时,减小趋势逐渐平缓,两者的临界风速分别为8 m/s和10m/s;随着湍流强度的增大,阵风因子呈现增大的趋势,且随实测高度增加两者相关性更好;随着平均风速的增大,湍流积分尺度呈现增大的趋势,实测数据计算得到的30 m和80 m高度层顺风方向湍流积分尺度分别为114.8 m和168.7 m,更为接近日本风载荷规范计算结果。
2019年05期 v.37;No.249 736-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2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邢月;顾煜炯;马丽;
文章针对风电机组运行过程中机组早期的异常状态识别问题,提出一种考虑有功功率的基于机组温度参数变化特性的风电机组异常识别模型。首先,分析风电机组各系统与温度相关的参数。然后,利用相关性理论,确定了与有功功率相关的温度参数:齿轮箱高速轴轴承前端温度、齿轮箱高速轴轴承后端温度、齿轮箱油温、发电机驱动端轴承温度、发电机非驱动端轴承温度、发电机定子绕组温度,形成了异常检测的参数体系。再次,以正常状态下机组温度参数的偏度和峰度的最大区间作为阈值,建立风电机组异常识别模型。最后,采用滑动窗口对机组运行状态进行在线监测。通过实例研究发现,当机组发生异常状态时,温度参数的偏度或者峰度超过了阈值,比警报提前了15 d。该识别模型为风电机组的早期故障预警提供了参考。
2019年05期 v.37;No.249 743-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3K] [下载次数:3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纪斌;薛占璞;王云海;潘克强;
针对大型风电机组柔性塔架分段处的动态响应问题,文章利用双向流固耦合法对塔架分段处法兰进行流体与结构动力学分析,得出动力响应曲线。将考虑耦合作用与未考虑耦合作用的塔架法兰的应力、位移进行对比,经过基本应用理论分析,提出塔架结构改进措施。对比结果表明:考虑耦合作用的塔架法兰位移、应力变化幅度均比未考虑耦合作用的小;结构改进后的塔架应力、位移变化幅度相对较小。
2019年05期 v.37;No.249 750-7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8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马剑龙;段亚范;吕文春;霍德豪;汪建文;
文章针对某分布式水平轴风力机,提出采用翼型凹变的方式对叶片翼型吸力面进行优化。借助B&K公司的Pulse16.1结构振动分析系统,对翼型凹变叶片和原翼型叶片进行模态和动频测试。研究表明:翼型凹变后叶片刚度约有4%的提升;在相同工况下,翼型凹变后的加速度幅值普遍低于原翼型,减振效果明显;翼型凹变对轴向窜动影响最为明显,减振效果达到30%左右。相关研究成果可为风力机在远短于设计寿命期内频繁发生疲劳损伤或断裂提供新的解决途径。
2019年05期 v.37;No.249 75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5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 ] - 贾彦;汪尧;赵萌;张驰;李文雄;谭建峰;
文章针对量化风电场布局模式下风力机的运行状态进行流动数值模拟,验证了传统定量化风电场布局模式的合理性,并给出了实施进一步优化的方向。流动数值模拟采用Navier-Stocks控制方程求解器,粘性计算采用RNG k-ε湍流模型。数值模拟结果显示,传统风电场布局下各风力机尾迹区间隔较远,功率输出与单机状态差异微弱。在验证了经典风电场布局模式正确性的同时,说明该布局形式中各风力机间隔较远、总体占地面积偏大,仍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与经典的WAsP量化风电场布局方法相比,采用流动数值模拟方法,能够更好地获得整个风场的流场特征及各风力机间的互相干扰情况,为风电场布局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并进一步提升风电场的运行效益。
2019年05期 v.37;No.249 762-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9K] [下载次数:3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刘兴华;廖翠萍;黄莹;谢鹏程;
文章对影响建筑碳排放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找到了最有效的建筑减排措施。文章基于STIRPAT模型,在岭回归的基础上,分别对2006-2014年影响广州市公共和住宅建筑碳排放的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并从微观角度定量评价了不同的减排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公共建筑面积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对公共建筑碳排放的影响最大,常住人口和公共建筑单耗的影响相对较小;常住人口和住宅建筑面积对住宅建筑碳排放的影响最大,其次为住宅单耗,而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较小。对广州市公共建筑进行外窗及外墙改造、普及LED灯和楼宇智能控制系统,2030年可减排512万tCO_2~e;对住宅建筑进行外窗贴膜及外墙改造、普及LED灯和太阳能热水器,2030年可减排127万t CO_2~e。
2019年05期 v.37;No.249 769-7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4K] [下载次数:18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4 ] |[阅读次数:0 ] - 解志勇;段远源;葛众;李健;
文章构建了复叠式非共沸工质有机朗肯循环系统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复叠式非共沸工质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的热力学性能进行分析,得到了高温级循环质量流量、低温级循环质量流量、冷却水质量流量、高温级循环净输出功率、低温级循环净输出功率、冷却水泵功耗和系统净输出功率等随工质摩尔组分的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高温级循环蒸发泡点温度和高温级蒸发器夹点位置会影响复叠式非共沸工质有机朗肯循环各项性能参数随工质摩尔组分的变化趋势,当高温级循环混合物中环戊烷的摩尔组分为0.8,低温级循环混合物中异丁烷摩尔的组分为0.1时,复叠式非共沸工质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的净输出功率达到最大值,为92.79 kW,比复叠式纯工质有机朗肯循环系统提高了3.83%。
2019年05期 v.37;No.249 776-7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5K] [下载次数:4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殷子彦;戴叶;徐博;邹杨;谢雷东;
文章针对传统热泵储电系统储能密度低、工作温度高等问题,基于新型相变胶囊的换热特性,提出了一种新型热泵储电系统,并对该系统的热力学性能与做功过程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新型热泵储电系统的储能密度为271.8 kW·h/m3,比传统热泵储电系统的储能密度增加了221.8 kW·h/m3;新型热泵储电系统在单次、循环充放电过程中的储热效率分别为55.1%,26.9%、在循环充放电过程中的往返效率为69.1%;与以非相变材料作为储能介质的热泵储电系统相比,新型热泵储电系统的充电时间延长了55%。文章所提出的新型热泵储电系统在储能领域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2019年05期 v.37;No.249 784-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1K] [下载次数:5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正>1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标识类型].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可选项).[1]刘长浥,王伟胜,赵海翔,等.风力发电机[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42-76.[1] Liu Changyi,Wang Weisheng,Zhao Haixiang,et al.Wind Driven Generator [M].Beijing:China Electric Power Press,2009.42-76.[2]江涛.信息技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2019年05期 v.37;No.249 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2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尊敬的读者:为提高期刊发行效率,扩大期刊影响,方便读者与编辑部的联系,自2016年起,《可再生能源》杂志自办发行。《可再生能源》杂志自1983年创刊以来,得到了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领域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全力支持和倾心爱护,使《可再生能源》杂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可再生能源》杂志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能源与动力工程类)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美国《化学文摘》(CA)、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CABI)、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和波
2019年05期 v.37;No.249 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