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佳伟;蓝碧兰;李蜜;张浩强;陈雅茹;谢华清;
文章采用HSC Chemistry软件进行多组分生物油重整制氢(包括普通重整和吸附强化重整)过程的热力学分析,研究反应温度、S/C和Ca/C对氢气浓度和氢气产率等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两种重整制氢过程的氢气产率和氢气浓度均随着S/C的增大而增大,但在S/C>3后增幅不再明显;当S/C=3时,普通重整制氢过程的氢气产率和氢气浓度均仅为70%左右,最佳重整反应温度高达830℃;加入吸附剂CaO后,吸附强化重整过程的氢气产率和氢气浓度较普通重整制氢过程有大幅提升,且最佳重整反应温度显著下降,当S/C=3时,最佳重整反应温度为480℃,氢气产率和氢气浓度分别为97.2%和99.7%。
2019年12期 v.37;No.256 1739-1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5K] [下载次数:3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范浩;马培勇;张俊;任祥军;吴东强;邢献军;
文章基于热重分析对高水分毛竹废弃物的非等温干燥特性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含水率和升温速率对毛竹废弃物干燥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含水率越高,升温速率越小,干燥所需的时间越长。采用迭代法对水分比以及4种非等温干燥模型进行非线性回归拟合分析,通过综合分析评价参数和残差分布可知,Henderson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是描述毛竹废弃物内部水分迁移规律的最优模型,并得到毛竹废弃物干燥所需的表观活化能为34.35~41.75 kJ/mol。
2019年12期 v.37;No.256 1745-1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6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有;张道明;刘亚非;刘广青;陈晓夫;薛春瑜;
为准确评估民用炉具的实际使用效果和污染排放水平,真实反映民用炉具燃烧全过程及全天的污染物排放特征,设计了一套便携式民用炉具污染排放现场测试系统。该系统通过空气稀释降低烟气的温度与污染物浓度,避免因为烟气温度与污染物浓度过高而损坏测试设备,具备实时获取气体污染物与颗粒物数据并分析的功能,具有体积小、操作简单、便于携带的优点,适合于现场应用。文章介绍了该系统的设计思路及结构,并对系统性能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表明,该系统稳定性高、测量结果可靠。将该系统应用于民用采暖炉具燃烧生物质成型燃料污染排放的现场测试中,获得了可靠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因子。
2019年12期 v.37;No.256 1751-17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2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陈培红;王忠;杨丹;夏骅;李瑞娜;
文章在186FA柴油机上,开展了柴油机燃用甲醇/生物柴油不同掺混比混合燃料的燃烧过程试验,测量了柴油机示功图,分析了燃烧过程特征参数对循环变动的影响,讨论了滞燃期循环变动系数(COV_T)、燃烧持续期循环变动系数(COV_D)及放热规律型心循环变动系数(COV_(CA50))随甲醇掺混比的变化规律,提出了评价单缸柴油机循环变动系数的临界值。研究结果表明:当柴油机供油量一定时,COV_T,COV_D和COV_(CA50)均随着甲醇掺混比的增加而增加;当甲醇掺混比为30%时,COV_T,COV_D和COV_(CA50)分别为2.76%,6.77%和14.4%,与甲醇掺混比为20%时相比,循环变动系数均有明显增加,最大增幅为48%。考虑到柴油机较低燃烧循环变动系数与工作稳定性的要求,对于应用甲醇/生物柴油混合燃料的柴油机,甲醇的掺混比不宜高于20%。
2019年12期 v.37;No.256 1757-1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6K] [下载次数:3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宋长忠;龚振;刘锟;刘岩;李泽;李媛媛;
文章利用TG-DTA热重分析仪,对玉米秸秆、向日葵花盘和煤矸石进行混合燃烧试验,研究了混合试样的燃烧特性。结果表明:向日葵花盘较玉米秸秆更易燃烧,燃烧过程更为剧烈、发热量更高,燃烧特性更好,而玉米秸秆燃烧过程较为稳定;两种生物质与煤矸石混合燃烧过程中,向日葵花盘与煤矸石表现出的协同作用更明显;不同含量的向日葵花盘与煤矸石燃烧过程中,随着向日葵花盘含量的增加,着火温度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最大失重温度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最大失重率和总的失重率均增大;300℃之前混合试样的转化率相差不大,300~600℃时向日葵花盘含量越高转化率越大,600℃之后向日葵花盘含量越少转化率增加速度越快。
2019年12期 v.37;No.256 1764-1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6K] [下载次数:5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冀雨;俞国胜;许小锋;
文章以解捆状玉米秸秆为原料,在含水率、成型套筒长径比不同的情况下,在柱塞液压式成型机上进行单因素试验,并利用体视显微镜观察成型块的微观结构,分析成型状态。试验结果表明:在常温状态下,解捆状玉米秸秆可以被压缩成型;当含水率为15%、成型套筒长径比为4.5时,成型效果最好,所得成型块的松弛密度为0.74 g/cm3;含水率相同,成型套筒长径比增大,成型压力随之增大;成型套筒长径比相同,随着含水率的增加,成型压力先增大后减小。
2019年12期 v.37;No.256 1770-17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1K] [下载次数:2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江继波;章正暘;陆元明;陈伟;张涛;张建伟;高月锁;缪飞;张大千;吴康宁;王云鹏;
文章利用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上游遮挡物对建筑物屋面光伏阵列风荷载特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遮挡物对光伏阵列上的风荷载影响较大;随着遮挡物高度的增加,各光伏板受到的风荷载由升力逐渐转变为压力;当遮挡物与建筑物高度相同时,光伏板受到的风荷载最大,光伏板的最大体型系数约为0.37;遮挡物与建筑物间距的改变对各光伏板的体型系数影响较小。
2019年12期 v.37;No.256 1777-17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4K] [下载次数:5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祁万春;王荃荃;陈庆珠;张群;李辰;黄南天;
高比例光伏电源接入电网后,输电电网的电压和潮流均会发生剧烈波动,从而增加了无功功率的优化难度。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粒子群算法的柔性交流输电设备优化配置方法。该优化配置方法以电压稳定性最优、可用输电能力最大、综合费用最小为目标,建立优化模型,并采用基于分布熵改进的自适应粒子群算法确定最佳配置方案。此外,文章还把IEEE-30节点模型的模拟结果和某地区电网的实际光伏出力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文章所提出的优化配置方法能够实现典型柔性交流输电设备的优化配置,该优化配置方法的寻优精度、速度均显著优于传统粒子群算法和遗传算法;利用该优化配置方法确定的最佳配置方案可显著提高电网电压的稳定性和输电能力,降低综合费用,具有工程实用价值。
2019年12期 v.37;No.256 1786-1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3K] [下载次数:3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雷二涛;马明;王玲;徐柏榆;王朋;
分布式电源出力以及节点负荷的不确定性,严重影响了孤网模式下微网系统的频率和电压。文章首先考虑发电机有功-频率特性,无功-电压特性以及负荷的频率电压特性,定义微网系统频率和节点电压对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灵敏度;其次,将系统频率偏差和节点电压偏差进行归一化加权处理,得到优化目标函数;然后,以灵敏度较大节点为功率调节节点,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对这些节点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进行优化。在14节点的微网系统中对算法的验证结果表明,当孤网运行的微网系统频率和电压偏差需要调节时,文章所提出的算法通过优化微网节点的功率,能够使系统频率偏差和节点电压偏差减小,实现频率和节点电压的调节。
2019年12期 v.37;No.256 1794-18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8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豪;赵孟;董志文;杨兴武;
文章分析了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换流站IGBT开路故障的电流响应与故障特征,并采用直接平均电流法、平均电流Park矢量法和归一化直流分量法对其进行检测。在PSCAD/EMTDC中搭建了三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仿真模型,对3种开路检测方法在不同运行模式和运行工况下的检测性能进行了对比。仿真结果表明,利用换流站交流侧电流中的直流分量作为故障特征,能够在1~2个周波内检测到换流站IGBT开路故障位置;归一化直流分量法在低功率条件下更灵敏,在功率调整、直流电压调整和潮流反转时具有更好的动态检测性能。
2019年12期 v.37;No.256 1802-18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8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赵成功;杜川;
直流输电互联电网形成的区域间多能源发电互补,能够解决大规模弃风、弃光和电力出力与分配不均,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文章分别分析了直驱式风电场、MMC、多端口DC/DC及LCC等关键组网设备的运行控制策略,组建了LCC与含新能源的多端直流电网互联系统,分析了其结构特点和优势,提出了相应的系统启动和功率协调分配控制策略。在PSCAD/EMTDC平台搭建了仿真模型,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出的协调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2019年12期 v.37;No.256 1809-18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8K] [下载次数:2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陆怀谷;褚国伟;张伟;葛乐;
文章提出一种面向配电网优化运行的混合储能系统控制策略。首先建立光伏-混合储能系统柔性并网模型,针对配电网"源-网"经济运行和节点电压优化目标,提出光伏-混合储能系统参与配电网优化运行策略,获得混合储能最优目标功率;然后根据荷电状态及其充放电状态,提出混合储能多目标分频和内部能量协调控制策略,合理分配蓄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的充放电功率。仿真结果表明,该策略不仅可以有效实现配电网经济运行和节点电压越限治理,而且能够充分发挥不同储能介质的技术特性,延长混合储能系统的运行寿命。
2019年12期 v.37;No.256 1816-18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0K] [下载次数:4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夏鹏;刘文颖;张雨薇;汪宁渤;拜润卿;
针对大规模风电送端电网风、火电共用输电通道解耦外送情况下,风电送出功率受阻、输电通道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在比较分析风、火电解耦/耦合外送运行特性基础上,以风电外送功率最大、输电通道利用率最高和火电机组运行成本最低为目标;以风电、火电机组日前调度出力为优化变量,构建了风、火电耦合外送多目标优化模型,并提出一种改进多目标差分进化模型的求解算法,最终得出一组风电、火电日前优化调度出力计划,为运行人员制定调度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文章以某地电网为例,验证了所建模型的合理性及算法的有效性。
2019年12期 v.37;No.256 1826-18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2K] [下载次数:5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李军;陈魏;张玉琼;吕干云;周冬冬;蒋钰;
文章引入分数阶建模理论,对电动汽车充放电电路的电感电容进行了分数阶等效建模。为了在负荷扰动时提高充放电系统抗扰动性能,提升频率振荡的快速收敛特性和稳定性,在换流器的电流前馈解耦控制中引入分数阶PI控制策略,进行分数阶控制参数的优化,基于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搭建了电动汽车充放电分数阶模型。通过算例验证表明,文章所提出的电动汽车分数阶控制模型,在实现微电网与电动汽车双向功率交互的同时,实现了对微电网频率的调节,提高了系统的鲁棒性;控制参数λ的调节,有助于提高系统频率振荡的收敛速度。
2019年12期 v.37;No.256 1835-1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2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辉;陈波波;廖昆;
为打破省间交易壁垒,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清洁能源在全国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建立了基于低碳激励型出清的清洁能源跨省区交易双层优化模型。针对传统出清方式未充分考虑常规能源发电的环境负外部性,文章提出了一种低碳激励型出清方式,并以最大化交易的经济和环境效益为目标构建了交易中心出清模型。模型上层引入碳交易机制,将碳排放外部成本内部化;基于利润最大化建立了各发电商交易竞价决策模型;通过算例仿真,从多个角度验证了所提模型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不仅能够调动常规能源发电商的积极性,促进清洁能源发电的大范围消纳,还能够满足各发电主体的利益诉求,实现多方共赢。
2019年12期 v.37;No.256 1842-1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5K] [下载次数:4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刘靖波;王淼;夏静波;张子信;韩震焘;王健;
在考虑信息通信系统和电力物理系统深度交互耦合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主动配电系统中,配电网优化规划决策不可避免地受到通信网络性能的影响。文章提出基于时变通信拓扑的可再生能源主动配电系统规划模型。首先基于电力信息物理深度融合系统和非理想时变通信拓扑特征在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配电网规划中的作用机理,提出基于多智能体的主动配电系统规划架构;其次引入多智能体系统协同控制方法,研究具有通信时延和攻击行为节点的复杂网络环境下通信时延多智能体系统,提出具有自适应能力的一致性控制方法;最后通过仿真算例验证了所提方法对于具有通信时延和遭遇恶意节点攻击下可再生能源主动配电系统规划安全一致的有效性,并通过电压偏移灵敏度测试,验证了信息传输质量对于物理系统的影响。考虑多智能体主动配电系统物理系统和信息系统的协同规划,有利于配电网安全、可靠、稳定运行,能够为主动配电系统优化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2019年12期 v.37;No.256 1850-18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1K] [下载次数: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黄靖;殷世杰;
文章针对含高渗透率光伏发电的直流配电网的协调控制策略开展研究。首先,对直流配电网的架构及其三层协调控制体系进行了介绍;然后,针对基于传统模式切换的光伏发电对直流配电网直流母线电压支撑能力的不足,通过研究MPPT和直流电压控制内在的一致性,设计了光伏发电MPPT-直流电压控制统一运行控制策略及直流配电网的无模式切换协调控制策略;最后,在Matlab/Simulink中建立了含高渗透率光伏发电、储能和负荷的直流配电网数学模型,验证了上述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2019年12期 v.37;No.256 1856-1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5K] [下载次数:3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 ] - 范增辉;王坤鹏;李良碧;
针对半潜型浮式基础横撑和塔柱底部的弯矩特性,文章采用了气动-水动力-结构弹性耦合的时域分析方法,以DeepCwind浮式风机系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不同风浪组合下的全耦合分析。该方法将各浮筒看作独立浮体,采用多体水动力理论预报浮式基础的波浪载荷,实现横撑与浮筒连接处弯矩的计算。计算结果表明:风载荷和波浪载荷对塔柱底部的弯矩均有明显的影响,而横撑弯矩主要来源于波浪载荷;相对于塔柱底部,横撑更容易发生破坏;将风和波浪单独引起的弯矩时历直接相加,可以较好地模拟风浪联合作用下横撑和塔柱的弯矩特性。研究结果可以为多浮筒半潜浮式风机的疲劳评估提供参考。
2019年12期 v.37;No.256 1862-18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1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魏乐;李思莹;
针对风电场选址标准要求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综合考虑地理因素、经济因素等对风电场选址决策的影响,构建了风电场选址的模糊评价体系。采用加权模糊TOPSIS与灰色关联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模糊多目标决策。为了避免确定权重过程中的主观性带来的影响,利用聚类方法确定专家权重,并用排列熵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在衡量贴近度方面,使用了欧氏距离和灰色关联度两项指标来衡量,以克服欧式距离在小样本情况下的不足。对大连某风电场选址案例的研究证明了该方案的有效性。
2019年12期 v.37;No.256 1869-18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5K] [下载次数:7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1 ] - 郑大周;兰杰;
文章针对直驱式永磁风力发电机组极易受到风速和外界环境的干扰,造成系统参数摄动等问题,设计了一种不依赖于准确数学模型、抗干扰能力强且易于实现的风力发电机组变桨距自抗扰控制器。首先,通过理论分析验证了所设计的变桨距自抗扰控制器的稳定性,然后,与传统PI控制进行仿真和试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风况下,相比传统的PI控制方法,所设计的变桨距自抗扰控制器能够更好地实现风力发电机组的平稳功率输出,可有效抑制极端工况下的转速波动,避免了风机的超速停机,提高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鲁棒性,保障了风力发电机组的安全性。
2019年12期 v.37;No.256 1875-1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8K] [下载次数:3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艾泽健;程远达;贾捷;庞文星;田琦;
为了分析热虹吸型散热器与空气源热泵复合供热系统的各项性能,文章对该复合供热系统进行了实测研究。此外,还基于太原地区的实际条件,对该复合供热系统的能耗进行数值模拟,并根据模拟结果,对比分析该复合供热系统和其他采暖系统的经济性。分析结果表明:测试期内,室外的平均温度约为-3.2℃,室内的平均温度约为21℃,复合供热系统COP总平均值约为2.82;相比于电锅炉和燃煤锅炉,复合供热系统的运行费用分别降低了71%,67%,并且分别在2,3 a后可以在投资回报期上取得经济优势。
2019年12期 v.37;No.256 1882-1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1K] [下载次数:3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3 ] - 苏俊玮;陶爱峰;涂俊豪;张尧;张海明;
基于高阶谱(HOS)方法,文章建立了考虑起伏地形上三维布拉格共振的数值模型。基于该模型探讨了地形为V形空间布局时的波能聚焦特性,对比分析了地形不同夹角(α)下波能聚焦点处的聚焦效果。试验结果表明:V形布局中不同的α有着不同的聚波特性,通过优化α,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波能聚焦效果;当145°<α<180°时,波能聚焦效果较好,波能聚焦点处的振幅可达到初始入射波振幅的1.70倍以上,其中α=162.24°时,波能聚焦效果最优,最大振幅增大2.87倍。
2019年12期 v.37;No.256 1890-18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13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正>1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标识类型].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可选项).[1]刘长浥,王伟胜,赵海翔,等.风力发电机[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42-76.[1] Liu Changyi,Wang Weisheng,Zhao Haixiang,et al.Wind Driven Generator [M].Beijing:China Electric Power Press,2009.42-76.
2019年12期 v.37;No.256 18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下载次数:2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尊敬的读者:为提高期刊发行效率,扩大期刊影响,方便读者与编辑部的联系,自2016年起,《可再生能源》杂志自办发行。《可再生能源》杂志自1983年创刊以来,得到了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领域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全力支持和倾心爱护,使《可再生能源》杂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可再生能源》杂志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能源与动力工程类)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美国《化学文
2019年12期 v.37;No.256 18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